課程將從美感觀察開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物品和周圍環境中觀察各種不同的紋樣。透過這些\r\n觀察,學會如何辨識、理解並欣賞不同的紋樣,從而培養對美感的敏感度。
讓學生觀察鹿港中山路老屋照片外貌,及旁邊現代店面色彩的落差,並學習調出接近老屋的主體色系。透過生活中可運用的牛奶紙盒,創作出老屋的感受臉譜。
規劃在地文化走讀-丁家大宅課程,透過多科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鹿港大宅,並於課堂上進行文化探索、反思及創新。
藉由觀察生活事物,發現生活物件的結構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傳藝燈籠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傳統工藝與現代美感並存的重要性。
以發揚傳承鹿港在地藝術文化為主,培養學生誇文化的思維,讓學生具有素養整合能力,以活化傳統人文及創新文化視角,探索鹿港人文色彩。
細心研究一種植物,查詢該種植物的相關資料,並搭配行動載具顯微鏡進行微見觀察, 將查詢資料彙整,以科學繪圖的方式製作植物圖鑑。再加入科學繪圖之植物圖鑑,進行圖文編排,將簡化之圖像貼於生活科技課中所製作之燈箱小屋,透過課程成果進行校園環境改造。
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進行約邊長8cm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
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
透過eco-print 生態移印染步驟,由加壓與高溫,將植物的丹寧色素染印在織品的做法進行色彩實驗,使學生從活動中可以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那不可控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