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生態豐富是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課程將帶領學生學會將校園植物染出各種顏色織品並製作出各種植物染的成品。藉由上學年的植尺大開課程,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葉形、葉緣、葉脈、 葉質之先備知識,再進行延伸教學。本次先以敲拓印染為開端,透過實作及解說讓學生了解到,直接把植物花葉染印在織品上的技法叫做 eco-print 生態移印染。
eco-print 生態移印染需將棉布進行前置清洗,去除布上的漿料後,再浸泡豆汁,增強染料與 布的親和力,並充分利用新鮮植物的根、莖、葉、花等部位,萃取植物上的色素及 形狀紋路,經過蒸煮後,將植物的紋路及色素印在織物或衣服上。
透過eco-print 生態移印染步驟,由加壓與高溫,將植物的丹寧色素染印在織品的做法進行色彩實驗,使學生從活動中可以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那不可控的奧妙。
美感預期成果
校園自然環境生態豐富多元,物產極具多樣性特色,並以在地人文、環境教育為背景,融入美感教育理念,希冀經由不同型態的教育資源與方案,培養本校師生多元的觀點與寬廣的視野。
教師課後省思
- 從校園植物進而到植物染的運用,讓學生對校園環境產生情感連結。
- 透過染史的興衰及染液中化學藥劑成分,讓學生從中感受人類追求時尚快速所帶來對環境的危害。
- 與學生商討酸鹼值的選用,最後學生在選用中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小的生活酸鹼液
未來可以將酸鹼探究的部分加深加廣,嘗試做自然專題探究的應用。 - 課程大多以實驗性實作為主,未來在課程中可選派小組攝影師,進行各組課程的攝影,老師很難分神乏術,授課、攝影及面對課程中的變數。
-
01校園色票建立
回顧上學期美感課程-植尺大開中,透過觀察力建立校園植物地圖。本次課程將進行植物色票的搜集,共同完成校園天然植物色票。
-
02植物拓染藝術(植物敲拓染)初體驗
敲打的方式把植物的汁拓染在布上面,敲拓染要尋找的植物,考慮的不只是葉脈明顯,須注意不要過軟 或過硬的樹葉。撿拾時用多少採多少,不可造成浪費 (本次課程轉移至生態池旁進行教學)
撿拾鵝卵石敲擊,依照「先敲粗莖再敲細莖」,「先敲葉脈再敲葉肉」的原則,色素便會慢慢地轉移到布上。再將將敲染好的布過泡鹽水,然後洗凈、晾乾、燙平,顏色就能維持較長時間。 -
03校園色彩票卡製作
將第二週所敲染之作品加入第一週所蒐集到的植物色票卡合而為一張完整植物色彩圖卡
-
04布料之基本認知
擺放多種布料先讓學生觀察與紀錄,並寫下觸感及拍攝出使用微型顯微鏡所觀察出之布料細節,而後進行天然纖維及人工纖維的分化,並加以探討。
-
05植物染之介紹及顏色名稱的認識
植物染為植物中提取出染料做為織物染色織工藝(工法製作),並透過植物染服飾帶入顏色名稱的認識及植物來源。
-
06植物染操作-葉染(冷染)
A將葉子與水倒入果汁機攪拌後,再行過篩過濾動作。(水分成四種水量分別紀錄染後變化)
C將布料浸泡於染劑中,待時間過後使用清水清洗,擰乾。
D後續進行四次複染並進行顏色變化紀錄。 -
07植物染操作-果實/花染加入媒染(熱染)
A將花瓣/搗爛果實加入水攪拌後,再行過篩過濾動作。(水分成四種水量分別紀錄染後變化)
B進行染液加熱而後冷卻
C將布料浸泡於染劑中,加熱待時間過後浸泡於媒染劑中,而後清水清洗擰乾。
D後續進行四次複染並進行顏色變化紀錄。 -
08植物染操作-蔬食,加入媒染(熱染)
A將洋蔥/咖啡/茶/水果加入水搗碎後,再行過篩過濾動作。(水分成四種水量分別紀錄染後變化)
B進行染液加熱而後冷卻
C將布料浸泡於染劑中,加熱待時間過後浸泡於媒染劑中,而後清水清洗擰乾,
D後續進行四次複染並進行顏色變化紀錄。舉例:洋蔥、黑豆。 -
09染品進行拍攝及紀錄整合
將一開始於課程中製作的校園植物色卡加入冷染紀錄,形成完整的草木染紀錄。
-
10染品創作
選擇布料材質及染液結合上學期之綁染技法製作出棉/麻圍巾。
-
11成果發表
將染品佈置於校園中,圍巾染品披掛於身上並拍攝進行產品拍攝,而後分享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