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傳統工藝-燈籠

核心概念
  • 結構與使用的相關連結,希望學生透過理性了解的觀點來認識生活物品,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探索產品設計的奧秘
美感知能
  • 學習到燈籠結構空間虛實的變化及光線的流動之整體設計

課程概說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傳統藝術之美感與鹿江共存,經由認識及探索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將傳統工藝的精神以新的面貌呈現在生活應用中。藉由觀察生活事物,發現生活物件的結構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傳藝燈籠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傳統工藝與現代美感並存的重要性。以「傳藝創新」的概念,呈現出思考性、延伸性、創作性、在地性、廣博性的形式出發,運用媒材的轉換,保存傳統工藝-燈籠之精神。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傳統工藝-燈籠的結構,了解其基本原則,創造出兼具傳藝精神與美感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並且在製作過程中自省調整修正,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 以PBL 主題課程模式:
    透過專案式學習,培養有邏輯有系統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2. 實作探索:
    透過傳藝融合跨文化藝術動手實作,學生發揮創意增進對跨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3. 運用多元評量以培養多元智能:
    透過實作、小組合作、作品展現、學習單及展演培養多元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原訂這套課程以實體上課,但因應疫情關係改為線上授課,突然面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其中採取的應變措施為,透過每節課的學習單讓學生可以準時上課,並專注於實作探索中。
  2. 課程步驟說明需非常詳細,並且在教學簡報上要將每個步拆解更精確,透過影片輪播方式,協助學生於課程步驟上可以自行複習。
  3. 上課節奏也因線上課程調整速度,實質課程時間原定45分鐘壓縮至30分鐘,時間減少間接影響整體課程進度,教師講解語速也須緩慢,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了解課堂任務。
  4. 疫情當急,全台開啟停課不停學模式,換個角度,調整好心態、改變教學方式及節奏,所有事情更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週遭生活的美,再者去帶動家人一起改變看待生活的角度。

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次課程規劃,在結構組成後實作,希望以後能生活科技3D列印課程,透過電腦建模將結構建構更為完善,並讓美感的學習能運用到跨領域課程中。

課程規劃
  • 01
    了解結構美感

    透過走讀鹿港-工藝篇,帶領探索鹿港工藝-燈籠,實際觀察燈籠製作並分析其工藝項目結構變化及構成形式,再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中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結構美感的重要性。並欣賞自然中的結構,與學生一起找尋其中的規則性。

  • 02
    了解紙張結構力與美

    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材質紙張,如:鋁箔紙、瓦愣紙、報紙、餐巾紙…等特殊紙張,建構立體結構造型並著手實驗,最後全班討論分享不同紙張特性及建構時所遇到的難題,然而最後透過何種構成方式克服。

  • 03
    了解單位形的造形與結構

    藉由上週課程,選擇其一特殊材質做為燈籠單位形結構材料,激發結構體想法的可能性

  • 04
    了解結構的設計及耐用性

    學生透過所設計出的單位形,完成燈籠結構並思考結構中的失衡問題,進行調整與補強。

  • 05
    了解空間虛實搭配燈光所產成的變化性

    請學生將生活科技課所電焊的LED燈加入到作品中,測試光影呈現的效果並進行調整

  • 06
    營造場域氛圍並解說作品

    結合探索世界課程所設計的地球進行圖書館情境佈置,藉由紙燈籠與地球的規劃擺設,創造出『走出鹿港,點亮世界』的意象。

鄭淑璟
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 教師

任教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