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現在學生少有機會與自然環境接觸,本校享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希望可藉由此課程,讓學生在科技資訊發達且手機使用過度的生活型態下,放慢腳步,留心生活場景,靜下心來感受大自然所呈現的形態美。
課程強調「觀察力」的重要性,讓學生能用新視野新觀點看待日常事物,挖掘事物表象以外的新樣貌,體現多重美感經驗。先從認識校園常見的植物開始,結合自然領域相關的常識與知識,細細觀察諾大校園中常見的植物,細心研究一種植物,查詢該種植物的相關資料,並搭配行動載具顯微鏡進行微見觀察, 將查詢資料彙整,以科學繪圖的方式製作植物圖鑑。透過認識植物的過程中常在校園各地走動,增加師生與自然共處的機會,並透過植物觀察,從中領略到大自然之美。
後段課程強調平面構成,將其收集到的攝影圖像與微距攝影圖像,再加入科學繪圖之植物圖鑑,進行圖文編排,將簡化之圖像貼於生活科技課中所製作之燈箱小屋,透過課程成果進行校園環境改造,讓教室迴廊增添新的生命及光彩,並在校園活動中展出其課程成果。
美感預期成果
校園自然環境生態豐富多元,物產極具多樣性特色,並以在地人文、環境教育為背景,融入美感教育理念,希冀經由不同型態的教育資源與方案,培養本校師生多元的觀點與寬廣的視野。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以校園植物探索及為新的校園綠化佈置之植物,並依科學繪圖方式製作校園植物解說牌。在課程實施的時段中,原本預計於上學期進行的植物相關課程,因季節變化關係,其部分物種處於休眠狀態,並且在花卉上的數量稀少。原本課程設計期許在課程中之植物為多樣花種類,讓學生可以就不同喜好進行深入觀察,加上不可控制因素-季節,最後將上下學期課程做了調換,以提升課程素材之豐富性。
生物之美,美在獨特個體。本課程以校園植物為主題連結生物、視覺藝術各科內容。透過講述科學繪圖的定義,讓學生確實描繪出某件科學事實與物體,藉此正確地傳達訊息。因此在描繪校園植物時,學生不僅注重美感,更專注於植物原有的特徵並寫實紀錄。
科學繪圖需要大量的資料蒐集與觀察描繪時間,在這次的課程運作下時間顯得有些匆促,建議往後在時間安排上可以再充裕些為佳,另需考量小組資料與作品分配的工作量,儘量適性發揮且進度相仿。
最後的統整分享,因時間的壓縮以及部分課程改採線上授課,導致學生進度不一,因而無法讓全部同學上台交流,有些可惜,僅以完整度極高之同學作品作為代表分享,其餘以表單填寫方式為補救方式,下回在時間估算上需規劃出線上授課方案,避免學生手邊無材料可用。
-
01能認識並了解校園中常見的植物
同學帶著校園植物地圖學習單,進行校園植物踏查,運用形色 app,觀察植物型態以及構造特徵。
-
02探查校園中常見的植物拍攝並記錄
植物觀察與探究的步驟 1.根的觀察 2.莖的觀察 3.葉的觀察:單葉、複葉、對生、互生、輪生、叢生,葉柄的長短、粗細、葉的大小長寬,葉的形狀、葉的邊緣,葉的顏色、葉的質感、葉的氣味。
-
03探查校園中常見的植物花果拍攝並記錄
花的觀察:花序與構造。 果實的觀察:種類、形狀、大小與顏色。 種子的觀察
-
04將植物描繪出來型態透過比例大小描繪出來
觀察校園中拍攝某植物部分照片進行整體描繪。針對葉子尾端之形狀繪製。
-
05觀察植物結構的比例
將植物拆解,將拆解之物件運用比例原則排列呈現,而後進行測量及紀錄。
-
06精細描繪植物的脈絡細節
利用科學繪圖可以用一張圖就表達全部的樣貌。透過針筆之點與線進行植物繪圖時,必須仔細觀察細部特徵,例如注意葉柄處常會膨大、葉柄的長度…等。在單張圖片中將植物的各部器官(花、果實)完整呈現。並針對該特徵部位進行更精細的描繪。
-
07觀察細微世界的植物,拍照並作紀錄
觀察自然界中的微觀尺度,葉子的脈絡、枝幹剖 面、 花瓣表面紋路、花蕊之細節構造組成...等, 擷取出數張照片並存放於個人雲端
-
08運用科學繪圖方式描繪出圍觀世界並針對圖像進行深入探究並從中描述其構成元素
將上一節課所拍攝之圖像,透過科學繪圖方式,添加於先前畫作中。 並增添其構成元素之學名與相關知識性文字。
-
09於黑白的繪圖中增添色彩
觀察植物花卉的色彩變化,並上色。
-
10單位形構成認識
運用先前葉子描繪葉子,進行化簡練習。
-
11將細節化簡解構,產生幾何圖像
利用卡典西德之特性,將化簡之圖像裁剪,黏貼於10cm *10cm壓克力板上。
-
12燈箱配電撞上透明壓克力片,完成場佈
將其透明片放入生活科技課製作之燈箱,結合所繪製之植尺海報進行場佈
-
13發表會
清楚講述作品理念、課程帶給自己對校園植物的觀點變化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