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不同物件性質、質感與便利性等組合搭配開始(如各式麻荖+各種容器的擺盤)、(各式主題蛋糕作法+不同食材裝飾)、(各式布料+不同內容主題書籍,製作合宜的書衣),去發現常被忽略或意想不到的質感呈現,了解如何搭配較為合宜,營造「這樣比較美!」、「make it nice!」美的生活態度。
思考分析圖書腰封與圖書內容、封面之間關係,如何完美的呈現出合宜的色彩配對。
讓學生了解比例是影響美感的重要關鍵因素。比例構面課程透過對自身身體或物件長寬實際測量,探討對於身體及各部位或物件之間的比例關連性,分析討論自然界物體中存在的黃金比例對我們的意義、生活中適當的物件比例及藝術家討戰我們的認知比例經驗等介紹
藉由蒐集並製作質感資料庫與生活物品質感的觸摸建立連結,最終組裝立體牛。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且從生活中找尋題材,如公司企業行號、校徽LOGO及名片、座右銘鑰匙圈等構成要素分析,再藉由草圖設計、使用Inkscape軟體,將圖片與文字等元素做適切配置,設計具美感的名片設計及鑰匙圈等,經由雷射雕刻機輸出等,讓學生在發現、觀察與實作中累積美感經驗。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
本課程以美感「構成」設計為主題,通過初階課程培養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美感感受。以公司LOGO、名片、筆記本等構成要素分析為題材,設計名片、鑰匙圈等作品。透過觀察、發現、實作累積美感經驗。課程分為六堂課,讓學生理解「構成」意義,培養個人美感判斷能力,養成提升美感教育素養。
色彩是美感的首印象,本課程以觀察遊覽車、都市酵母「變電箱改造」為引,使用「129a色票配色卡」,小組合作探索校園建築、植栽色彩。選擇藝術家作品,分析用色,調廣告顏料作色票。透過照相、網路分析校園色彩,找出五個配色,利用壓克力顏料比對色票,改造校徽色彩。應用於制服、書包、班牌等,傳達合宜的色彩意象。
學生能發現單一材質的不同質感表現,並透過設計思考完成植栽花器。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物件結構,並透過水果台的結構挑戰,讓學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學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