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虛無與存在-平面上的構成

核心概念
  • 了解日常生活中印刷品、校徽、公司行號的logo及名片等設計,其平面設計中的元素大小、比例、排列方式等,與美感電子書-構成一章所言,是否具有相互輝映的構成關鍵概念?並能善用此構成的關鍵概念。
  • 能利用美感的秩序、比例等構面及美的形式原理,如對稱、韻律與調和等運用在創作作品中。
美感知能
  • 教師請學生觀察與蒐集,以日常生活中的廣告DM、書籍封面、電影海報、音樂專輯封面等為例,說明美感構成中的定義、版面元素間適切合宜的排列組合,對於視覺傳達表現的重要性。並分析、理解美感電子書「構成的無所不在」-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感、主從關係凸顯焦點、格線的分割邏輯、組合決定構成樣貌等。
  • 請學生蒐集並觀察分析學校校徽、商業公司行號logo、名片設計等,具有哪些元素?以及元素間的組合、搭配是否達到最完美、平衡狀態?若在美感電子書中是可歸類書中何種構成?(是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感或主從關係凸顯焦點等)。

課程概述

本課程活動主題為美感「構成」構面之設計,透過以發現為主的初階課程中,建立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於美感之感受,且從生活中找尋題材,如公司企業行號、校徽LOGO及名片、座右銘鑰匙圈等構成要素分析,再藉由草圖設計、使用Inkscape軟體,將圖片與文字等元素做適切配置,設計具美感的名片設計及鑰匙圈等,經由雷射雕刻機輸出等,讓學生在發現、觀察與實作中累積美感經驗。

課程內容共分為六堂課, 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及欣賞,理解「構成」的意義後,從生活中發現「構成」之存在,藉由美感電子書等「構成」作品範例之欣賞,培養「個人的美感判斷」能力,讓學生透過「構成」的觀察分析與練習,養成與提升美感教育核心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以生活美感素養為目標出發,透過生活中的廣告DM、書籍封面、電影海報、音樂專輯封面企業LOGO、名片等為例,以及與美感電子書-構成,等作品範例欣賞,讓學生發現與覺察美感「構成」的重要性,並能理解平面構成的元素、分類與組合、構成要訣、構成方式等知識內容。且讓學生透過親自分析作品與運用資訊設備等,設計出具美感的名片、座右銘鑰匙圈等創作練習,再藉由創作作品與同學與教師討論等學習歷程,修正其作品以符合美感「構成」中的內涵與提升其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1. 要當一個色彩魔術師,掌握色彩配色是需要很不容易美感電子書是在教學及與學生溝通互動中,是很好用的工具與依據指標。如在名片或鑰匙圈時,就可依據美感電子書中的構成構面中的五個關鍵概念等,有其依據來指導學生,而非令人有教師權威與個人主觀喜好。
  2. 透由學生做、用、想等在設計課程理念,故在名片設計與鑰匙圈設計與製作時,其課程要畫草圖、使用inkscape電腦描圖等均無法在一、二節課內完成,每位學生對於設計及使用電腦繪圖精熟程度不一,故安排授課節數,需多方考量。
課程規劃
  • 01
    發現生活中印刷品的構成

    教師以生活中的廣告DM、書籍封面、電影海報、音樂專輯封面等為例,說明美感構成中的定義、版面元素間適切合宜的排列組合,對於視覺傳達表現的重要性。並觀察並分析、理解美感電子書「構成的無所不在」-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感、主從關係凸顯焦點、格線的分割邏輯、組合決定構成樣貌等。

  • 02
    構成設計的存在與虛無

    請學生蒐集並觀察分析以平面構成為學習對象:學校校徽、商業公司行號logo、名片設計等,具有哪些元素?以及元素間的組合、搭配是否達到最完美、平衡狀態? 請學生試著感受「美」與「不美」的平面構成有何差異性?對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若在美感電子書中是可歸類書中何種構成?(是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感或主從關係凸顯焦點等)。

  • 03
    解析圖文密碼-組合之美

    請學生於課堂前蒐集5張名片,讓學生選擇一張「覺得不美」的名片,試著思考「不美」的名片構成,該如何修正或重組,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美感」的構成。再請同學使用鉛筆描繪、膠帶轉印或用剪刀裁剪等技巧,將其平面上的圖文元素找出,並適切的拆解,以及透由繪製或黏貼等技法安排處理,將元素重新組合排列,以期達到具秩序及平衡的美感平面的作品,並分析改造前、後的差異比較。

  • 04
    我的名片、座右銘鑰匙圈構成設計

    依美感電子書-構成章節的關鍵概念及上次美感課程所教授內涵,設計具美感的個人名片及座右銘鑰匙圈,將該作品圖片及文字等元素,做適切美的排列組合,並手繪設計圖,以利下次上課使用。

  • 05
    構成作品討論及分享

    同學分組交互評分,並討論在這次美感學習的經驗歷程及所獲得知識內涵等,未來是可以運用在生活的那些部分並派員發表。教師總結這次學習經驗,課程結束後於圖書館統一展出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