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洪淑玲

組構—我的手機座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

光的進行曲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

組構-我的手機座

本課程建構學生「構造」為主、「結構」為輔的基本概念,課程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版、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乘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規準。

生活無處不構成

之後利用點的形式要素,以圓形貼紙由單色、大小、雙色逐次增加不同變化,達成具有美感的構成練習,並以此為基礎,完成國九祈福袋外包裝的圖案設計。最後運用「統一」的構成美感製作祝福卡,並包裝自製的手工皂,再放入之前的祈福袋內,以傳達學弟妹的祝福之意。藉此讓構成的美感因子由感知、釐清、分辨、練習、創作的歷程,落實於生活之中。

質感記憶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

光的進行曲 2.0

課程以「構造」美感,運用板材和線材(瓦楞紙、西卡紙、描圖紙、鋁箔紙、麻繩、鋁線等),透過彎、折、捲等方式造形,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式組構。結合燈光投射光影,創造「光之罩」作品,展現「構造」美感。

美感餐盤

「GO!構成」、「美感餐盤概念篇」、「設計篇」、「食物攝影」、「食物設計」、「回饋與反思」六個子題。圖片分析比較、教具卡片協助感知美的原則,小組合作競賽建立美感構成概念。貼紙設計練習、教師解說排盤流程與六項設計原理。學生利用點、線、面繪製美感擺盤圖,完成個人美感餐盤並拍照。讓美感構成因子落實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