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組構—我的手機座

核心概念
  • 構造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構造構面。
  • 運用多元的構造方式,以設計思考解決問題,將構造構面落實於生活美感之中。
美感知能
  • 本次課程設計希望打破一般學生習慣黏貼的構造方式,能有多元的構造體驗。而藉由「榫卯」認識,除提供學生一個構造思考的方向外,也幫助學生領略中國傳統木作傢俱之美。

課程概說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

美感預期成果

  1. 認識「構造」與「結構」的美感因子。
  2. 運用「構造」與「結構」美感因子,嘗試以設計思考的方法,提出具美感的設計方案。
  3. 利用風扣板做「榫卯」的接合,再輔以「竹籤」、「麻繩」等線材增加設計的變化性,以設計製作個人的手機座。

 

教師課後省思

  1. 打破以黏貼為製作法的慣性:學生在回饋中反應不使用黏貼方式來結合物體,是讓其最為困擾,但相對也是挑戰後成就感重要的來源。
  2. 引用範例的效應:本實驗課程因無範例可供學生參考,因此在剛施行的前幾班較易呈現創作瓶頸。在逐漸有作品出現,後面授課的班級在參考這些作品之後,創作的變化相對多元。但是對於部分學習後段的學生,則會有模仿抄襲的情況發生。
  3. 新點子的延伸:學生表示對於本課程學習後能引發其新的創意想法,如:儲物櫃製作、文具盒設計等。
課程規劃
  • 01
    一加一等於一

    搜索「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藉由挑戰題導入「榫卯」」的概念,並說明本次的設計主題。

  • 02
    製作階段

    先以草模討論問題與對策,之後繪製構件的設計圖,轉繪到風扣板上,將之裁切組合,最後將作品拍照上傳雲端。

  • 03
    組構與修正

    檢視「設計與製作的缺失」並提出修正。將「成品」拍照上傳雲端,並以Google簡報整理小組的設計與製作的過程資料。

  • 04
    回顧與反思

    將整組成品拍照記錄並上傳。小組上台分享各組的設計簡報,將心得書寫於回饋單上 。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