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光的進行曲

核心概念
  • 構造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構造構面。
  • 讓「光影」凸顯「構造」美感。
美感知能
  • 運用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組構出生活物件中的「光之罩」,以達成美感中的「構造」構面。

課程概說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藉此光之作品--「光之罩」以達成美感中的「構造」構面。
(備註:本次課程所說「光之罩」的定義「為改變光的行進方向的構造物」)

美感預期成果

讓學生從感受光的變化與趣味中起始,輔以了解材質特性,思考材質運用的適宜性,拿捏形體形塑的變化性,與物體間(材質與材質、燈罩與光源體、) 結合的可能性,最後創造最具巧思的「光之罩」。即是讓學生從產生美的意識開始,轉化成作品,最後讓美感落實於生活之中。

 

教師課後省思

  1. 以生活為題引發興趣:對於一些學習意願較低的學生,僅為造型美感而做創作,其動力是薄弱的。而以生活為題的創作挑戰,反而激活了這群學生的學習意願。
  2.  材料的限制與改善:本次課程所選用的材質是便於承載燈泡重量的三層瓦楞紙板、方便彎折成形的二層瓦楞板與具有透光效果的描圖紙。而燈光源選用蓄電型燈泡,但市面僅有白光供選購,因此作品整體色調較為單一。雖然色彩與質感非本次課程的重點,但部分學生會希望有更繽紛的色彩,因此會自行準備彩色玻璃紙增加光源色彩變化,或是使用油性彩色筆在描圖紙上繪製圖形,以增加趣味度。
  3. 發展跨域課程: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康軒版八上第四章即是以「光」作為課程主題,因此建議本課程可以與「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做跨域課程發展。本單元施行可改於國八下,以方便課程延續施行。藉此讓學生對於「光」有更深的了解之後,再進行「光之罩」的設計,讓作品能有更深的詮釋。
課程規劃
  • 01
    讓我們在一起

    分享生活中構造的實例,導入物體與物體結合方式。藉由挑戰活動讓其了解燈罩與光源體之間的關係。

  • 02
    光的對話

    藉由生活中燈光運用的實例分享與觀察教師自製教具,讓學生了解「光的型態」、「材質的特性」。公布「光之罩」的創作目標與需求。

  • 03
    變奏1--設計階段

    個人草圖繪製後,由小組討論決議,再將設計草圖轉畫成等比例設計圖,並確認使用的材質與連接的方式。

  • 04
    變奏2 --製作階段

    了解裁切材料與工具使用等的注意事項後,小組將上週所繪製的設計圖轉繪於所選用的素材上,並裁切組合。

  • 05
    測試與修正

    小組安裝光源體,依據檢核項目測試作品呈現的效果。修正設計以符合所設定的目標。

  • 06
    回顧與反思

    派代表上台分享作品與個人書寫「回饋表」,依「檢核項目」檢核自己與小組達成狀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