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府城之美,來自一種秩序與默契。在小小的巷弄間,家家戶戶有綠意點綴,巧手打點的不僅僅植物,那一盆盆的植栽特具畫龍點睛之妙。這種自然又人為的美感,是我對府城印象之美。
而校園環境之美來自植栽的選擇,自然搭配形成風景。居家創造的風景除了植栽的選擇,更需選擇容器,不論是井然有序的擺放或隨興布置,都展現人為增添的美感意境。
課程先探討環境中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進一步比較植物與容器的關係,嘗試用各種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容器質感的搭配。然而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變的造型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栽分門別類,藉著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盆栽,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最後教師提供多元道具,利用教室、校園的角落讓學生自由操作,透過集體討論建構一個美的角落。
美感預期成果
對環境有感,明白質感與色彩到構成的關係,更尊重關懷環境。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挑選盆栽就有選擇障礙,後來決定挑選不同葉形的觀葉植物,沒想到觀葉植物的照料也並非容易,一周一堂的課程再加上放假和段考,植物必須照料2個月以上,3周後植物就不如剛買回來時美麗而且還枯萎,所以只好又去採買看似更好照顧的植栽。
學生對觀葉植物充滿興趣,第一步課程的質感搭配都能輕鬆達成,搭配平板拍照更顯成就感。但時間拉太長一直排列組合雖有不同條件設定,部分學生就失去興趣。所以課程後來調整著重在質感搭配,搭配環境布置學生更有創意表現。
-
01對環境有感
課程介紹、生活環境中盆栽佈置檢視與討論:
1. 教師介紹本單元主題。
2. 學生於課前觀察並紀錄居家附近盆栽擺設,於上課時報告分享。
3. 教師以多媒體教材介紹盆栽與生活的關係,並回顧空間設計單元中植物與室內空間的關係。
4. 透過照片比較一般居家門口隨意擺放的盆栽,和經過設計規劃造景的差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與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
02對質感搭配有感
植物與質感的搭配:
1. 教師準備每組4盆同品種的植物。
2. 學生選擇各式不同質感的美術紙置於盆栽前,比對出最適切合宜的色彩搭配。
3. 裁切紙張圍繞在盆栽外固定,製作盆套將花盆完全包覆。
4. 將成品並列,比較4組質感的選擇,探討不同質感搭配的差異。
5. 將盆栽擺放於教室不同的空間,觀察花盆質感與環境的關係,將各組作品先後陳列比較相互間的差異。
6. 與組員交換盆套比較不同質感呈現的效果,探索盆器質感與植物搭配的關係。
7. 學生紀錄觀察比對後的結果,並做報告與分享。 -
03主從色彩搭配練習
色彩統整與構成
1. 教師準備每組4盆以上不同品種的植物。
2. 各組組員相互討論,選擇一種最適合搭配所有植物色彩的美術紙。
3. 剪裁美術紙製作盆套包覆花盆。
4. 將四組成品同時呈現,各組相互觀摩。
5. 討論各組色彩搭配的美感。
6. 在上列盆栽中挑選出焦點與配角盆栽。
7.改變盆栽數量重新排列組合,注重主從關係。
8. 將四組成品同時呈現,各組相互觀摩。
9. 討論各組色彩搭配的美感。 -
04橫向構成的組盆練習
1. 教師準備可以放置1盆、2盆、3盆方型盆栽的木盒。
2. 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生長的姿態,挑選最適宜的方向,依序將盆栽放入木盒。〈每盒放入相同植物品種〉
3. 四組木盒由簡而繁進行各種排列組合,過程中注意主從關係與整體感,必要時改變木盒中擺放的植物。〈木盒只能橫向排列,不可直向或前後排列。〉
4. 挑選出最佳的組合方式。
5. 各組間觀摩與討論。 -
05群化構成的組盆練習
植物的群化與構成:
1. 教師準備可以放置1盆、2盆、3盆、6盆方型盆栽的木盒。
2. 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生長的姿態,挑選最適宜的方向,依序將植物放入木箱。
3. 四組木盒由簡而繁進行排列組合成矩形的造型,過程中注意主從關係與整體感,必要時改變木盒中擺放的植物。
4. 觀摩與討論。
5. 四組木盒拆解後重新自由排列組合。
6. 觀摩與討論 -
06能觀察環境進行應用
1. 選擇教室一個合適的角落,仔細觀察空間的氛圍。
2. 各組組員挑選合適的盆栽植物,組合出具有美感的小品角落。
3. 完成作品後各小組發表與討論,分享心得與感想並攝影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