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在木條「片狀構架」的空間美感概念,使學生理解空間搭接式樣,再發現形態與結構補強的美力關係。
課程著重於探索材料的特性與美觀好用的結構之間的關係,透過工具操作經驗,理解結構特性。
課程整合質感與比例構面,延伸至地方產業「東山咖啡文化」,練習兩構面交互作用關係分析與探索。
以東山的咖啡特產為主題,以咖啡渣、咖啡葉作為染料,探索咖啡色系的色彩變化與搭配合宜的地方色彩。
課程從認識「美感」開始,導引覺知整齊、次序及主從關係是構成之美的重要因素。
課程從觀察開始,學生以三原色調配出彩虹七色水漾,並發覺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將校園中的斷枝打磨拋光或打花,體現出木質維度,感受其內外的樸質感。
以校園中之樹木殘枝,搭配金屬材質,完成合乎切身之用的桌上型筆架。
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以枯枝互搭構成立體空間,並以紙漿包覆或縫補構成鋪面,探究構造、結構與鋪面質感比例關係。
進行質感採集,並蒐集廢材作為素材表面材,以書籤為任務,連結材料、質感印記,設計相對應質感書籤。
運用在地色彩、染色植物進行配色練習,以手工書封面與線香座造型作為色彩與質感、構成構面的練習。
「以竹映光」之課程設計,一年級為杯墊組件;二年級為組合各種大小構面,結合自然領域光學單元,串起竹影,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之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