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樸質之物、好質生活

核心概念
  • 質感為材料與技法兩元素所構成。
  • 材質與觸之美的概念。
美感知能
  • 能操作手持式電子顯微鏡,調整倍率觀察材質並拍照。
  • 操作電動手工具更換相對材質所需的配件鑽頭,進行拋光、打花技術。
  • 調配UV塑脂比例,灌模封固物質。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校園材質採集活動開始,學生根據材質特性歸納整理,紀錄其名稱、表徵及觸感,喚起視覺與觸覺的連動關係,感受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其次,利用攜帶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探索材質表面的節理變化(樣態),並記錄比較不同視域觀看,記憶質感凹凸節理。再來,藉由鎚敲打磨,改變材質的原始質感光澤,體驗凹凸之間的真實感受與光線的應用。最後從校園中俯拾皆是的斷枝,根據自已的喜好打磨拋光或打花,體現出木質維度,感受其內外的樸質感,並將此物封固於透明UV塑脂內製作成紙鎮,並分享與好質的邂逅之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使學生動手操作提升學習動機,建立其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2. 建構累積美感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探索、合作、提問、反思之問題解決能力。
  3. 藉由美感初體驗,以在地材料主體,提升東山學生美感經驗與跨域思維能力。
  4. 奠定學生美感素養,能發現校園環境美感問題,主動提出與環境共好。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堂1恐怖箱單元,學生想盡辦法透過觸碰物件的外在形狀,已取得材質訊息,更有學生會以嗅覺來確認材質味道。從訊息的取得觀之,學生主動透過各種管道搜尋訊息值得讚賞。質感本身的觸覺連棟視覺觀之,還是降低各種可能干擾,集中於探索項目為佳。
  2. 利用攜帶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探索材質表面的節理變化(樣態),總是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總是喜歡到處去探索微它們感興趣的東西,在顯微鏡下的世界。
  3. 藉由各種鑽頭及不同筆觸處理,這些被丟棄的枯枝,意外產生各種凹凸之間的節理,有著特殊的質感。
  4. 電動手工具的使用技巧不熟練,損壞不少鑽頭。未來可安排一堂特別介紹使用工具及保養的課程。
  5. 學生在進行樹脂灌漿,總是將桌面弄得到處都是,對於調配AB兩劑往往不知所措,未來還是由老師帶領組長進行訓練,再由各組組長負責。
  6. 取之不盡的校園枯枝,作為紙鎮確實有著不同的樸質風味,未來可以發展為學校文創品。
課程規劃
  • 01
    觸動校園有感

    1.盤點校園中可見的材質,模模看感受材料表面的質地是光滑,還是粗糙;感受其溫度是冰冷還是溫暖,並紀錄所見表面質地特徵與當下的感覺,喚起學生視覺與觸覺的連動關係。 2.學生分組就其所採集的材質,進行歸納分類 ,了解校園材質種類。

  • 02
    探索質地-記憶真相

    1.教師說明示範攜帶式電子顯微鏡操作方法。 2.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校園金屬、木、紙、土、石、玻璃等材質的表面凹凸樣態與光澤變化。 3.比較探索各種材質凹凸變化結構、孔隙關係。記憶微觀世界質感特徵,回憶觸覺感受。

  • 03
    凹凸之間的真實感受

    1.教師說明示範手持電動工具、木工具的操作及公共安全。 2.學生使用上述手工具,對不同軟硬材質,嘗試拋光研磨、打花方式改變材質表面節理,使學生覺知質感為材料與技法元素所構成。

  • 04
    樸質之態練功房

    1.選擇木質材料,分隔九宮格、利用各種手工具,練習各式打花凹凸質感變化。 2.嘗試不同性質的塗料,改變表面光澤質感。

  • 05
    樸質之物-紙鎮

    1.撿拾校園中樹木殘枝,裁剪所需長度, 2.進行質感處理,打磨出木質維度,感受木頭的內外樸質感。 3.將此樸質之物灌膜封固於UV塑脂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所製作的殘枝質感,連結第四堂課練習,設計相對的塑脂質感,製成紙鎮。

  • 06
    好質邂逅的對話

    1.展示作品並分享對話。 2.學習單回饋。

林武成
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