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黎玥岑
質感泥好
有「構」美
運用圖片與文字的發散、聚歛、多組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一起擺擺看、分組共同討論, 釐清構成能依循的邏輯,尤其是主從關係的構成、訊息分割的構成。教師提供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板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最後結合構成的規範等問題,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生活中的敘事構成
培養學生理解並欣賞「好讀」的版面,從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開始,養成對於人文事物或自然環境的美之敬重,進而提出建議及創造。
LTSH news
由美感課程的「構成」理解:聚斂式與發散式排版,帶著孩子在報紙閱讀的觀察中,試圖找到自己讀取觀看世界的方式並綜合自己開啟的美的發現,教室提供多樣媒材的表現工具,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合宜的報紙。
在地構成物產誌
藉由博物館學的觀察「繪畫」的形式,學生實地記錄、設計版面、在紙上構思,紀錄豐富創作和行動的過程。
一張紙的結構
本次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 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穩定美感、 在力的關係中尋找生活的器物、 傢俱 、 建築等哪些來自於結構的美感設計。
圖解與面相
交叉比對
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的重要,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體驗結構的穩定美感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之書。這次課程期待以手作木刻凸板《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突破傳統框架,圖繪龍潭展現包容異質與連結圖像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斷變動的時序中繪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課程引領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人文關懷、熱愛海洋,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行動,喚醒學生對海洋的認知,增進海洋素養。介紹藝術家創作表達對海洋的感悟,近年有更多藝術家參與海洋祭。藝術家以社會參與展現公民責任,學生理解展覽已轉向人與環境互動,甚至地方居民參與振興。從自己做起,藉藝術與朋友分享相互理解。秉持觀察、理解、創造的快樂理念,設計能幫助生活的物品。課程啟發學生思考設計,追溯客家藍染技術,結合皮革共創獨特物品,讓包裝與眾不同。手刻板、自製零件工具、軟體繪製3D圖,3D列印個人皮革壓花,透過製作、壓印、上色技巧,遵循美的原則,完成物品設計。
我城故事_SDGs 映像龍潭
能夠了解平面設計的構成原理,結合 SDGs 與環境藝術的議題,讓學生表達對大自然環境、社會的關懷與對話。
我城故事_追本溯源家之味
能夠認識藍染美感構成的形式: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以及藍染質感的認識及操作,並透過影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