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

核心概念
  • 平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能理解畫面的均衡性
美感知能
  • 認識彩度及明度的變化,紙材反映的特性
  • 材質特性 、秩序與構成的關係
  • 何謂構成的秩序美感

課程概說

擁有群山之島的台灣聳立在太平洋的海床上,此海島地域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家鍾肇政娓娓道述其啟蒙書:「跨海自日本的《談海》月刊 」 ,可作為課程起始的引楔,帶領高中生從生活在龍潭 ,體驗山觀看海,開啟生於斯、長於斯的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 ,由外而內銜接起來,發掘身處的文化特色 。基於日常實踐而把各散落的感知連接於彼此。

藝術課程的引領,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之間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與新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出發, 《 山海經》意味 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薈萃珍奇博物的地理志, 古代視為博物之書,轉譯自山海經的記載體系,期待手作木刻凸板 《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突破過往的框架,圖繪龍潭包容異質與連結圖像的力量,在不斷變動的時序中, 用自己的方式繪寫自己的故事!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發現與欣賞校園中的季節植物之美
  2. 了解並手繪紀錄生活中的植物生長特色,其美感可能來自於自然。
  3. 何謂構成的秩序美感
  4. 透過版面設計,理解構成的意義,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美感技術
  1. 認識彩度及明度的變化,紙材反映的特性
  2. 材質特性、秩序與構成的關係
  • 美感概念
  1. 平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2.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能理解畫面的均衡性。

 

教師課後省思

後疫情期間,整個學期都在兢兢業業中度過,一開學即帶領新生環視校園,走讀紀錄校園植物,認識基礎美感感受。從撿拾葉子→觀察→繪圖→ 設計印章絞盡腦汁→陷入苦思→刀法→刻印→試印微調→紙上排版→最後作品呈現,加深排版的美感經驗 。藉由安妮新聞的閱讀,延伸了龍潭植物學圖鑑公報的發想,學生設計圖鑑公報——為了對事物的描寫性更形象,因此創造了圖鑑提供全面、真實、系統的事實資料,便於了解事物現狀和研究發展探索、保護和解釋植物世界,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關於美感的報紙構面期許學生從中學習 1.做自己的報紙,表達自己關注的事物。 2.訓練內容的搜尋與書寫;彙整與編排形式。 3.注意美好的畫面構成。 4.值得一讀再讀的好報。期末在校慶美展中,學生將作品公開展示學習過程的領悟與用心執行的作品。

課程規劃
  • 01
    校園植物拾相紀錄

    走讀 、 攝影紀錄校園的100種植物並進行觀察與素描,精進觀察及搜集資料能力

  • 02
    圖像識別與素描

    觀察手繪校園的植物素描─微觀、葉面正面、葉面反面、植株等共 4~6手繪紀錄,一方面有科學觀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圖像研究的價值。

  • 03
    認識電子資料庫平台和運用圖鑑查找

    運用圖書館圖鑑或電子資料平台查詢植物相關資料,例如 「Pl@ntNet」App 或以 Google 相簿 App 功能,拍攝校園植物,即時辨識照片上的花、草、植物,並呈現該植物的簡介, 品種與詳細資料。 接著以博物學研究方式, 意圖明確的觀察,觀看延伸、擴散觀察事實 ,從資料庫查找的內容,從中對應學生觀看的實際繪圖筆記,進而產生問題意識,整合學生的美感經驗。

  • 04
    《 繪讀龍潭山海經》構成實踐

    利用博物學繪圖的免費資源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BHL ,生物多樣性歷史圖書館)」學習觀察事實的編輯,從觀察閱讀中整合美感經驗,藉由具有思考辨別能力的練習,進一步建立自己的觀點。課程中輔以閱讀安妮新聞,觀察與紀錄,討論關於構成的形式要素.完整搜集排版的基礎資料。

  • 05
    構成的基本概念,探索美與構成形式

    著手進行手作木刻凸板《繪讀龍潭山海經》,將先前課堂所觀察 、搜集、描繪的資料,藉由圖文排版,進行介紹。

  • 06
    應用比例、平衡、對稱等美感能力進行構成

    從客觀到主觀,建立自己的觀點,在作品表現上顯現自身的調查力,看見事實;在實踐上可見多樣性,生物生態的指標,最後進行木刻凸板《繪讀龍潭山海經》整合,鑑賞與分享課程。作品公開展示於圖書館及網路電子平台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