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交叉比對

核心概念
  • 分辨造型裡的結構
  • 造形與功能的關係
美感知能
  • 認識紙材特性及接著的方法
  • 材質特性、秩序與結構的關係
  • 透過設計容器,理解結構的意義,發現結構的美

課程概說

結構不好東西會倒?提出此一概念,師生共同討論結構力的重要,嘗試以一張紙,練習摺疊、錯位卡榫、黏貼、彎折之後,使之變成容器、器皿等乘載體。課程設計企圖以引導學生發現結構的重要,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體驗結構的穩定美感、在力的關係中,尋找生活的器物、傢俱、建築等,哪些來自於結構的美感設計,最終以發現美為目標。
本課程將以三階段進行課程設計:首先運用結構kit,初步理解物件結構原理;器皿與支架的結構試驗,討論力學與結構的支撐;最後嘗試折解磅數高的厚紙張,利用延展的空間與厚度質感,透過設計容器,體認結構的意義,發現結構的美,讓學生思索將抽象「力」轉為視覺美感,進行結構設計裡的摺紙、剪貼、組合等方法,使其能夠負重盛裝(圓體物品),容器符合結構力學,視覺美感符合美的原理中之秩序、對稱、平衡等,讓學生彼此激發創意,互助共學。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發現物件結構的美感來自平衡與穩定,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2. 學生能認識何謂結構與結構的類型,並說出何謂結構
3. 學生能運用結構解決功能問題
4. 能夠在分組學習中學會表達、溝通與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疫情期間,遠距教學的後遺症是使師生更加珍惜實體上課的機會,能夠直接互動,無論是為學生釋疑或是操作工具的取得。此次課程從探討功能開始,與學生一同手作,過程引導思考容器的特性,從而觀察日常的器皿使用、動手做、再觀察、調整、再測試等步驟,在有限制的時間內,師生把握每一堂思考的節奏,從做中學,就有新體驗與發現。
透過造型、材質、感受結構所傳遞的各種可能性。學生在此次的課程中,觀察、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放慢腳步思考到底要如何調整,才能符合結構美的展現。6堂課專注實踐對理想美的假設,並在課後持續為想法提出新的疑問及任務,讓美感持續蔓延。

課程規劃
  • 01
    理解什麼是結構,發現生活中結構的重要性

    黏貼並架構,紀錄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使用,師生討論何謂結構

  • 02
    力學與線條的結構運用

    Kit器皿的幾種使用方法,讓學生操作與實驗,給予小物件(重物),觀察與討論結構的重要性,思考造型與功能的關係

  • 03
    關於「結構與美」關係的幾種思考

    案例說明,容器設計的結構關係;設計容器前需考慮的因素/材質厚薄/造型/美感/結構力

  • 04
    認識紙材特性及接著的方法

    分組討論,容器設計(設計繪圖)

  • 05
    理解秩序與結構的功能美

    觀賞美感電子書結構影片學生找出教室裡是否有好的結構設計

  • 06
    分析視覺美感及測試容器的穩定度

    提案分享作品欣賞與討論,學習單心得分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