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我城故事_SDGs 映像龍潭

核心概念
  • 發現與欣賞自然與人文之美
美感知能
  • 平面構成的美感規則

課程概說

聯合國提出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為2030 年前,人類需共同努力達到理想環境與生活的目標。永續發展已成為現在各領域的發展重心,本課程試圖以「我城故事_映像龍潭」為主軸,實際走訪龍潭人文、走訪菱潭地理,透過學生之眼,表達對大自然環境、社會的關懷與對話,進而反思 SDGs「永續」的重要性。學生透過 SDGs 引導,以鏡頭凝視並且捕捉環境之美,再次審視議題帶來的身
體力行。以遊戲課程的引領 SDGs 議題,讓學生能運用觀察、繪圖技巧、團隊合作,去思考何謂「永續」,以及該如何「行動」。期待手作牌卡設計,在排版設計上安排美感構成構面的引導,圖繪龍潭,喚起更廣大的永續意識,以連結更多力量,促使改變發生。學生透過 SDGs 引導,以鏡頭凝視並且捕捉環境之美,「影像」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媒介,具有超越語言和文化隔閡的力量。美感概念聚焦於: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透過「影像」審視議題帶來的身體力行。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發現與欣賞自然與人文之美。
  2. 了解並攝影紀錄,何謂攝影構成的秩序美感。
  3. 透過版面設計,理解構成的意義,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美感技術
  1. 認識彩度及明度的變化,紙材反映的特性。
  2. 攝影的構圖、秩序與美感的關係。
  • 美感概念
  1. 平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2.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
  3. 能理解畫面的均衡性。
  • 其他美感目標

SDGs「永續」的意識,聚焦 17 項核心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疫情仍然持續延燒的學期間,學⽣偶有停課⽣病確診,使得⼼情不得平穩,⼜國際情勢台海關係緊張,學⽣兵役延⻑等議題,讓學⽣了解「台灣價值」刻不容緩!學期初始開始⼀系列認識台灣美術史的單元,藉由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深⼊探討關於政治影響、時代議題、美感體驗、美感觀察等課程,原本以為 12 節課可以實施完畢,竟也因為學⽣陸續確診等因素,拉⻑了課程計畫,所幸作品⾮常精彩,學⽣在步調調慢的課程操作中甚⾄感到收穫很多;此外,師⽣共同研討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標,具主題式地進⾏影像攝影觀察,發展出「美感教育課程_我城故事_SDGs 影像⻯潭」,先⾏以美感原理原則著⼿,回顧及再思考,美的原則為何?師⽣研議攝影規劃,於學期間進⾏拍攝。攝影的時程從原先的2 周延⻑為 4 周,作品數量⼤有得挑選,精簡為單張海報&牌卡概念式的設計,原先設計的桌遊體驗,已完成 70% 海報&牌卡製作,待下學期持續執⾏。

課程規劃
  • 01
    ⽤記憶拼貼⼀座島1

    ⽤記憶拼貼⼀座島:以藝術創作活動為形式,引導學⽣以藝術寫家族歷史,並從詮釋記憶的⾏動中,建構出個體與家的⾝份認同。

  • 02
    ⽤記憶拼貼⼀座島2

    混⾊應⽤⾊鉛筆繪圖,結合家⾵景與台灣藝術家⾵情,設計國幣鈔票的概念,理解⼈權教育即是尊重與包容,尊重個⼈尊嚴、包容差異,達到追求美好⽣活的⺫標。

  • 03
    什麼是 SDGs ?

    如何進⾏ SDGs 相關的攝影議題研究?影像構圖的形式說明。

  • 04
    認識 environmental photography 環境攝影議題。

    簡報介紹相關攝影作品,並討論影像對應SDGs 中的哪⼀項條件。透過環境攝影,表彰⼈類⽣存和挑戰的能⼒,發⼈深省的圖像,喚起學⽣對⽣活周遭的關注,並反思該如何⽀持永續環境的⽅式⽣活。

  • 05
    踏查⻯潭,定位 SDGs 地圖

    踏查準備:閱讀影像與地圖,對應SDGs 攝影計畫,定位地點,⼩組攝影。地⽅踏查進⾏拍攝。對應 SDGs 有17 項目標,(⻯潭⼤池埤塘地景、聖蹟亭、⻯潭武德殿、鍾肇政⽂化園
    區、菱潭⽼街等)

  • 06
    攝影作品分享

    攝影作品分享、海報&牌卡構成實踐分享美感體驗:踏查、攝影構圖、⾊彩應⽤。分享、觀摩討論,讓學⽣建構屬於⾃⼰的⻯潭 SDGs 美意識。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