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島嶼的故事,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家是棲身之所,熟悉的日常,家也是深植情感的精神原鄉。走在回家的道路,藉由博物學方法的紀錄手繪實踐,踏上一段味蕾的歷史,對於青春時期的學生,家的故事正在形塑。透過深度訪談家族長輩,開啟自我追尋和認同的道路,觀察、理解、闡述和覺醒的過程,一步步走向接納自己,重新梳理「我是誰?」。家之味開啟話題的楔子,家族味蕾的想念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情感的聚集,將回望食味的內心悸動,實踐藍染,紀錄家之味的樣貌以及吃食記憶。期盼學生實踐一場自我發現之旅,共同創造出屬於這片土地的味蕾故
事。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發現與欣賞人文之美。
- 了解並攝影紀錄,關於島嶼家族味蕾的影像。
- 透過藍染版面設計,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美感技術
- 認識彩度及明度的變化,藍染反映的特性。
- 飲食攝影的構圖、秩序與美感的關係。
- 美感概念
- 質感與造形與結構的關係
- 功能與美感的概念與策略
- 其他美感目標
無
教師課後省思
疫情仍然持續延燒的學期間,學⽣偶有停課⽣病確診,使得⼼情不得平穩,⼜國際情勢台海關係緊張,學⽣兵役延⻑等議題,讓學⽣了解「台灣價值」刻不容緩!學期初始開始⼀系列認識台灣美術史的單元,藉由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深⼊探討關於政治影響、時代議題、美感體驗、美感觀察等課程,原本以為 12 節課可以實施完畢,竟也因為學⽣陸續確診等因素,拉⻑了課程計畫,所幸作品⾮常精彩,學⽣在步調調慢的課程操作中甚⾄感到收穫很多;此外,師⽣共同研討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標,具主題式地進⾏影像攝影觀察,發展出「美感教育課程_我城故事_SDGs 影像⻯潭」,先⾏以美感原理原則著⼿,回顧及再思考,美的原則為何?師⽣研議攝影規劃,於學期間進⾏拍攝。攝影的時程從原先的2 周延⻑為 4 周,作品數量⼤有得挑選,精簡為單張海報&牌卡概念式的設計,原先設計的桌遊體驗,已完成 70% 海報&牌卡製作,待下學期持續執⾏。
-
01用記憶拼貼一座島
以藝術創作活動為形式,引導學生以藝術寫家族歷史,並從詮釋味蕾記憶的行動中,建構出個體與家的身份認同。透過本課程,理解人權教育即是尊重與包容,尊重個人尊嚴、包容差異,達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
-
02影像拍攝與手繪明信片紀錄
家為記憶起點,訪談家族長輩並拍攝餐桌食味,佐以博物學研究方法精神,進行明信片尺寸10.5 x14.8 cm 手繪紀錄,文字紀錄:寫下心情故事。學生課堂分享各自紀錄的訪談。
-
03家族味蕾_藍染形染形版製作1
龍潭與客家文化:藍染掛布,藍染歷史與技巧說明。主題:「記憶的味道」形染形版製作1,學生繪製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型板設計與製作。應用紙板進行刻製食物圖樣型板。
-
04家族味蕾_藍染掛布_形染形版製作2
染法:形染:藍染色料與形版拓印。拓印依據比例、構成美感原則,事先排版規劃。
-
05家族味蕾_食味餐巾_藍染設計3
「色彩、質感」的藍染製作:染法/紮染:用橡皮筋、繩子等物束縛。染法/夾染:以物品夾於布料上,例如髮夾、筷子、竹片。藍染製作著重於_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等美感運用。
-
06味自慢_味共享
校園野餐共饗:帶著手繪明信片與藍染成品,在校園中擺設餐食與同學結伴共饗,互相分享、傾聽、思辨、行動。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