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匆匆的生活步調中,大家常低頭流連於科技產品,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愈發不關心,透過「房屋的記憶」美感課程,認識建築裝潢上具有台灣時代性的五種裝飾工法。
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藉由觀察校園,引導認識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概念;實作中選用學生極少接觸之媒材--玻璃鑲嵌作為創作的方法,巧妙使用玻璃的裝飾性,製作燈罩作品。
帶領學生們像是第一次接觸書籍般,用心、仔細地感受書籍的溫度。讓學生們嘗試製作傳統線裝書,透過製作中式線裝書和西式科普特式線裝書,比較東西方書籍的差異,體會兩種不同的翻閱經驗,進而能選擇素材,創作一本屬於自我特色的手工書。
找尋常見的紙類製品,以感官探索,體會紙的重量、硬度、表面肌理、氣味等,使用質感語彙形容感受。透過認識紙的纖維原料,討論分析纖維的粗細、構成方式如何影響紙的使用。
以美的形式原理─反覆、對稱分析美感來源─秩序感,設計符合在地特色色彩的花布袋,與地方特色連結,進行環境的搭配與和諧簡潔。
透過此課程,探索與發覺藏在條紋中的比例秘密,引發學生開始在乎比例美感,並將其多元應用於生活。課程設計方面,先從觀察、比較不同比例寬度的條紋衣開始引導,將條紋投影至身上,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條紋搭配;接著進階探討條紋的密度、色彩對呈現效果的影響,最後將其觀察與探索的成果加以實踐,選擇一個喜愛的杯子,針對其色彩、器型、質感等特質,設計一搭配合宜的條紋杯墊,利用自製簡易織布機織出成品。最後成果分享,將杯子配上條紋杯墊後,一起喝杯好茶,一同感受比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