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安妮新聞》作為教材,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與創意實作,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情感表達能力。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課程學習「結構」的美感構面,從木造建築斗拱的結構系統、自然結構中的樹木、葉脈、生物巢穴、蛋殼、結晶體等等皆可觀察到結構美感的特性。本單元的學習特色是使用各種建構式的積木,讓學生以分組闖關的方式體驗「框架結構」、「薄殼結構」兩種不同結構力的傳遞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力量如何傳遞並影響美感形式的變化。
本單元基於探討產品功能與使用對象的概念,引導同學運用身體的知覺,覺察比例美感的存在,進而讓生活中的美感比例現形,從身體比例-空間尺度-功能設計做美感的練習。
在本單元我們讓同學有重新思考龜山土地的可能。在充滿許多以「坑」為名的村落,就是「山間谷地」的龜山區,觀察、蒐集各地學區土壤的顏色。用土壤的色彩認識夾在長庚醫院和龜山工業區之間的龜山區歷史風貌,運用土壤的色彩製作顏料,重新建構在地的色彩記錄。
本單元讓同學發現生活中的構成,並且運用構成的概念設計學習筆記。
在皮革上打版,運用膠黏、釘釦、縫合、穿孔、重疊包裹等接合的方式立體摺疊,探索以不同接合方式製作,線材容器在質感與形式美感的變化。
課程以「觀察」、「欣賞」、「理解」、「歸納」、「操作」五個關鍵詞彙作為知識架構,每堂課中以一個詞彙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
同學在書法課之外比較少接觸傳統書畫的材料,能以乾、濕、濃、淡、焦表現墨色的質感。
109-1實驗課程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題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光學基礎知識,以色光調色為實作項目。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顏色等內容,教授燈光設計相關知識,轉譯光線美感。課程分三部分:感受與理解光線的空間感受;描述與分析光線狀態並歸納設計參數;再現與詮釋微縮模型,調整參數呈現光影氛圍。
球鞋、瓶蓋、浴室腳墊、指甲剪、螺絲起子、指紋,共通點是增加摩擦。凹凸紋理、排列方式與功能有關,特別是運動鞋鞋底,圖案對應運動條件。課程結合自然課,探討摩擦力圖形元素。從日常需防滑物件出發,思考形式與功能的連結,製作防滑貼片。
以「穿」為概念,引導IDEO設計思考。設計生物「穿」,將「穿」實體化。
以「穿」的概念發想,運用運用已習得的技術和各項媒材達成包覆、穿戴在人體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