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光的空間練習

核心概念
  • 燈光設計: 光影的再現。
  • 設計思考與問題解決:場景氛圍的設計。
  • 自然領域:八年級上學期光與色彩單元。
  • 生活科技:電路接線。
美感知能
  • 燈光設計:光的亮度、角度、位置、光源色彩。
  • 模型工藝:微縮模型製作。

課程概說

本課程為109-1的實驗課程:「色光練習曲」的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要在發現與探索光線形成的基礎,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知識,以色光的調色練習作為課程的實作項目。本課程在已習得的光學基礎上,應用跨領域課程的主題活動,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的課程內容:光的傳播、光的反射與折射,光與顏色單元,作為燈光設計的亮度、角度、位置、光源色彩的四種參數作為關鍵知識點,轉譯光線氛圍的生活美感。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關鍵詞彙是「感受與理解」,課程主軸在光線的空間感受。光線不具實體,對國中生而言難以覺察,從觀察物件的陰影變化感受光線的存在,把課程聚焦在光影變化。第二部分的關鍵詞彙是「描述與分析」,同學蒐集最有感的空間,具體描述光線的狀態,並依據所描述的內容歸納燈光設計的四種參數。第三部分的關鍵詞彙為「再現與詮釋」,同學討論並分工製作生活一隅的微縮模型,調整各項參數再現光影,具體或者是概念性的方式詮釋場景的氛圍。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季節感與時間感的光線。
  2. 陰影的變化,陰影與光線的關係。
  • 美感技術
  1. 燈光設計:光的亮度、角度、位置、光源色彩。
  2. 模型工藝:微縮模型製作。
  • 美感概念
  1. 燈光設計: 光影的再現。
  2.  設計思考與問題解決:場景氛圍的設計。
  • 其他美感目標

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生活科技:電路接線。自然領域:八年級上學期光與色彩單元。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單元的學習概念較爲抽象,以書面的步驟流程進行逐項的概念的建立。同學可以依照書面資料複習上一階段的進度,還可作為學習歷程記錄使用。全部完成後裝訂成一小冊即可發還同學放入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夾中。
  2. 同學根據自己的操作能力決定製作的精緻程度,拉近整班完成時間。較早完成的同學可以協助指導動作較慢的同學接電線。
  3. 部分使用袖珍屋半成品(每人2-3種),專注設計光線的變化,減少非必要的試誤過程,亦可提高作品完整度,增加低成就同學操作信心。
課程規劃
  • 01
    「感受與理解」-以陰影的狀態覺察光與空間。

    覺察光線之美:「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Bresson,1908–2004)、「離群避世的攝影天才」-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光影詩人」-李屏賓(1954-)。說一說:觀察畫面,以具體的方式描述畫面與物體的亮度、陰影。小組分享:我看見、我覺得。畫一畫:玻璃杯的光影(大部分班級需要一整節課繪畫)。

  • 02
    「描述與分析」-從光的表現中學習照明的參數。

    以「海洋奇緣」與「冰雪奇緣 2」主題曲兩部影片引導思考各種緯度的日光,對世界各地生活的影響。教師說明陽光照射時間對世界各地生活的產生影響,同學依照教師示例在小組內分享心得。分析與討論莫羅・大衛(Mauro David)-《水晶盤上的甜瓜》的光線。

  • 03
    「再現與詮釋」-設計空間中的場景,再現空間的故事脈絡。

    教師提問:如果人生可以縮小,我想讓時間暫停在哪一刻?將想法寫在紙上,完成後交換紙張,寫下個人回應。過程中保持靜默。小組討論:每人 2 張撲克牌作為代幣,每次分享使用一枚代幣,代幣使用完畢不可再發言。代幣一定要用完。思考與討論能連結空間情感的個人化物品,發放材料,同學開始設計製作。探究策略:討論協定。

  • 04
    「詮釋與再現」-以四種參數設計場景的燈光。

    設計場景並製作微縮模型。每次以改變一種參數的方式調整燈光的擺放位置。參考第三堂課步驟 1 的紀錄, 依照紀錄的內容配置場景燈光,思考場景的光線氛圍,選擇與設計燈具照明。探究策略:創造。

  • 05
    「詮釋與再現」-欣賞與分享。

    延續第五堂課的內容。作品展示與發表,各組說明創作理念與特色。同學交流與討論。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