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球鞋、瓶蓋、浴室腳踏墊、指甲剉刀、螺絲起子把手、指紋,以上這些東西的共通點是什麼呢?答案是—增加摩擦係數。這些物品的表面上都有凹凸不平的紋理,圖形的走向、排列方式和功能性有關,尤其是運動鞋的鞋底,排除了材質的影響,鞋底的圖案和排列位置都對應到運動的條件。本課程結合八年級下學期的自然課,發現生活中的摩擦力與探討摩擦力圖形構成的元素。課程以問題解決為主要架構,同學從思考日常生活中需要防滑的物件,從形式追隨機能的角度思考圖形的造形與排列,和美的形式要素之間的連結。因為摩擦係數與物品的表面材質相關,考量到同學到操作能力,以單一材料製作防滑貼片。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生活中的防滑。
- 物件應用摩擦係數的紋理圖案,如鞋底、防滑墊等。
- 美感技術
- 拓印法與繪畫。
- 美感概念
- 圖案與紋飾。
- 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
- 其他美感目標
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自然領域:八年級下學期力與壓力單元。
教師課後省思
- 因應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混成,把課程調整為「隨時可線上課程模式」,以miro、padle、classcreem 等線上軟體輔助課程學習,減少同學在家裡上課缺乏材料的干擾。缺點是線上軟體受到網速與載體影響,因此另外設計「110-2圖形X摩擦係數課程活動紀錄單」,將觀察需要的步驟寫在上面,同學在復課時能複習學習進度,在混成課銜接時能順利進行。
- 課程實作將耗時的灌模技巧改為以玻璃膠繪製的方式完成,降低停課造成的作品未完成風險。將教學重點放在「圖形—防滑功能」之間的連結,逐一檢視「110-2圖形X摩擦係數課程活動紀錄單」裡圖形分析步驟,並作個別、小組討論。。
課程規劃
-
01探索:生活中的摩擦力。
1. 學習「裝飾」與器物「功能」的差別。 2. 紋飾圖案造型「簡化」與形變發展。
-
02分析:摩擦力與圖形與紋飾之美。
線上課程,以padle、classscreem等線上軟 體輔助學習,嘗試探索圖案與摩擦係數之間的關聯。
-
03產生問題:需要摩擦力的物件。
依照課程活動紀錄單指引書寫「圖形」+「圖形分 析」,結合同學穿著運動鞋的主觀經驗,推測「圖 形」在鞋底的功能,探索「圖形」的功能性。如:排 水、增加穿著舒適度、抓地力等。
-
04解決對策:依照器物型態設計防滑圖形。
依照課程活動紀錄單指引書寫「圖形」+「圖形分 析」,結合同學穿著運動鞋的主觀經驗,推測「圖 形」在鞋底的功能,探索「圖形」的功能性。如:排 水、增加穿著舒適度、抓地力等。
-
05操作試驗:模具設計製作。
以miro共編白板從手拿杯的抓握方式,設計適合的 防滑圖案造形。
-
06成品修整:灌製矽膠與拆模修飾,使用與展示作品。
刪除翻模技巧,直接以黑色玻璃膠在水杯上繪 製防滑圖案,思考抓握水杯的部位,分區在不同形 狀、形狀大小、位置繪製玻璃膠,以達到較佳的防滑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