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
透過課程認識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可能改善我們環境空間的視覺美感,正確選擇搭配協調的色彩可以讓環境景觀更舒適自在。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
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以紙張結構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自己與影子的圖像,呈獻自我探索的省思。
從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尋找與校園環境相似的質感,以不同質感的組合呈現學生發現的校園質感故事。
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透過校園探索活動引導從周遭環境景物探索色彩的組成,並結合將動物、昆蟲隱身在校園中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探索色彩的變化。
延續「色彩」、「質感」構面基礎,以「構成」為核心主軸,從動物造型的觀察作為觀察的引導,並嘗試將動物結構造型轉化為簡單的圖示,透過排列組合思考適當的構成美感。
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從比例的美感探索適合的大小,並思考分析動物、昆蟲的結構比例如何讓大家形成對於比例大小的既定印象,以及如何可能延伸轉化為適當比例美感的藝術雕塑品。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學校教室空間觀察分析色彩的運用,透過尋找昆蟲的色彩遊戲,覺查環境中的色彩分布。並透過自己的觀察與調色技巧,讓這些動物融合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室環境的探索,並將環境、本課程以不同事角觀察環境開始,引導學生趴在地上、躺在地板或是趴在桌子上往下看,教室有沒有長的不一樣。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不只是視覺比例的改變,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改變。最後利教室課桌椅的桌腳,個別畫上縮小比例的建築圖案,讓教室的地板上呈現一幅「躺在地板上才看得到」的城市街道景觀。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讓學生採集、觀察、分析自然素材,透過顏料的製作,覺查環境中的美感元素。
探訪學校的鄰居—田浦生態池,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觸覺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質感。藉由植物拼貼創作,引導學生蒐集植物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製作植物相框,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獨具美感家飾。
2021/10/13 ➤ 引導學生重新關注自身的生活細節是重要的關鍵,孩子們的無窮潛力正等待著老師放手,讓他們探索世界、展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