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設計延續七年級美感課程的「色彩」、「質感」構面基礎,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動物造型的觀察探索作為觀察學習的引導,並嘗試將動物結構造型畫下並轉化為簡單的圖示,透過動物標示圖案的排列組合,思考判斷適當的構成美感。
延續上學期美感課程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校園動物、昆蟲的觀察探索,以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昆蟲或小動物圖像轉化為簡單的概念圖示。本課程以動物造型探索為主要題材,利用學生設計出來的昆蟲或小動物圖像,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嘗試不同排列組合的構成美感,並思考分析構成的組合如何傳達的視覺意象,以及如何可能延伸轉化為適當構成美感的藝術作品。
課程題材持續延伸學生對於動物昆蟲的概念,利用簡化的圖形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並練習分析不同構方式所呈現的美感經驗,並記錄構成的美感元素在平面設計的影響。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夠透過對生活周遭物品的觀察、探索,體驗生物的美感經驗。
- 經由對於參重的觀察描繪,轉化為簡單圖示圖案的設計經驗。
- 透過同一圖案不同的排列組合,探索構成美感的視覺體驗。
- 分析不同組合的構成對於視覺美感的影響因素,並思考美感的呈現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 以活動圓形讓學生練習在A4版面上排列組合練習,學生可以多做嘗試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 學生對於雕刻技法不熟習,印章面積又比較小,失敗率高,容易造成挫折,應以較大版面的雕刻預作練習。
- 學生對於構成的美感理解需要多做引導,教學中對於每一步驟的完成都可以作為討論範例,利用多次討論凝聚對於美感構成的概念。
課程規劃
-
01第一堂
從生物課中學到的各種昆蟲樣貌,選擇一種自己有興趣的昆蟲,仔細觀察牠的結構、樣貌並詳細描繪。觀察比對相似度,並經由同學彼此討論修正,發現自己對於動物的觀察是否有遺漏?思考每一種昆蟲、動物的特色應如何具體表達。
-
02第二堂
將自己畫的昆蟲、動物圖形,從上視圖的觀察角度簡化成簡單的昆蟲圖示 。比對簡化過後的圖示是否可以辨識出昆蟲、動物的種類?以及如何修正可以讓簡化後的圖形能清楚表現動物的特徵?
-
03第三堂
利用色紙剪出簡化後的動物圖示5~10張,在八開圖畫紙上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
-
04第四堂
以範例作品學習單讓學生分析不同的構成所呈現的視覺美感體驗。討論哪一種構成最具有視覺美感?並分析其中的要素。
-
05第五堂
依照上週分析討論決定最好看的構成平面,將自己設計的動物圖示依相同的構成方式排列組合完成作品,並與同學合作加入不同的昆蟲元素讓作品更豐富。
-
06第六堂
透過學習單的引導,分析自己作品中的構成美感元素,並思考在平面構成中哪些因素會影響視覺美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