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變大變小剛剛好

核心概念
  • 立體雕塑的藝術造型
  • 比例的美感
美感知能
  • 觀察動物的構造、形體
  • 分析比例大小對於視覺美感經驗的影響
  • 調整適當比例的大小
  • 基本塑造材料的使用

課程概說

課程設計延續七年級及八年級上學期美感課程的「色彩」、「質感」「構成」構面基礎,以「比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動物立體造形的結構比例進行思考,並將動物塑形做不同比例大小的模型,透過形體大小的對照分析,思考判斷適當的比例美感。
延續前幾個學期美感課程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校園動物、昆蟲的探索,並將環境、動物轉化為質感體驗以及平面構成設計的經驗。本課程以動物造型為出發點,利用立體素材讓學生捏塑初步同大小比例的相同動物,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從比例的美感探索適合的大小,並思考分析動物、昆蟲的結構比例如何讓大家形成對於比例大小的既定印象,以及如何可能延伸轉化為適當比例美感的藝術雕塑品。
課程題材持續延伸學生對於動物昆蟲的概念,並利用比例的美感元素作為將生物結構轉化設計成造型雕塑的機制。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夠透過對生活周遭物品的觀察、探索,體驗比例的美感經驗。
  2. 經由對於昆蟲的觀察,轉化為立體雕塑作品的學習經驗。
  3. 透過改變昆蟲構造比例延伸發展,呈現不同比例的視覺體驗。
  4. 探索比例對於生活中經驗的影響,並思考美感的呈現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於物品比例大小的改變很難從藝術品或圖片上感受到,反而因為停課課程調整,以學生身邊可以獲得的物品去改變比例,再加上想像,學生反而能將比例的與個人的感受做比較細緻的連結。
  2. 線上教學有些技法方面細節的要求較難達成,學生呈現的繪畫作品也比較潦草,但是部分學生反而可以利用電腦完成作業,增加自己作品的精準度。
  3. 原本規劃上學期浮雕刻印章的練習,可以延伸作為下學期立體雕塑作品的基礎,第一週課程引導結束後,第二週及改為線上教學,雖然仍於停課後調整課程完成美感比例的教學,但課程的完整度有受到遠距學習的影響,待下學期復課後再補充彙整內容。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1.學生蒐集自己感興趣的昆蟲圖片。 2.透過圖片分析以量尺標註昆蟲的構造比例。

  • 02
    第二堂

    1.利用超輕土塑造出設定的昆蟲或小動物形體。 2.以量尺確認各結構部位的大小比例。

  • 03
    第三堂

    1.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討論自己的動物雕塑是否符合實際大小? 2.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分析每一位同學的昆蟲作品結構:如果改變頭的大小會看起來...如果角常一點或短一點看起來會...

  • 04
    第四堂

    請學生嘗試用草圖方式,描繪自己製作的昆蟲如果改變每一部份的構造,分別會呈現什麼樣的視覺效果,並和同學討論自己最喜歡的比例效果。

  • 05
    第五堂

    請學生將自己的昆蟲作品依照選定的視覺效果,改變其中一種構造的比例,做出另一個作品。

  • 06
    第六堂

    學生分享並說明自己作品在改變大小比例後,呈現的視覺效果,並和同學討論。

蔡明潔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國中 教師

任教於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