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引導學生進行文章摘要架構圖設計,透過小組討論,並繪製出文章摘要架構圖。
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
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
學生將安妮新聞報的內容,運用一個畫面或設計規劃圖像及互動遊戲來傳遞資訊。
以第五期主題為內容切入,介紹「視錯覺」圖像,讓閱讀報紙文本與觀展經驗結合。
學生走訪校園採集質感及蒐集十二色相環的色彩物件,最後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分組以風扣板仿製縮小紅藍椅,思考結構合理性及承重穩固度,完成仿生設計椅。
以第13期「城市空間」為主題,呼應SDGs目標,請學生思考城市空間與生活環境議題。
讓學生嘗試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認識日常物件運用編織的質感與結構之美。
以生活出發覺察學校周遭,介紹構成概念並選用合宜色彩進行教室風格收納改造。
以簡化的擺設模擬,擴大至對周遭環境的關照發想,在新舊建築、文化下討論「合宜的地方味」。
學生從閱讀中形塑對「城市」的想像及發想問題,以城市中的設計與共好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