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柏拉圖曾以五種正多面體解釋宇宙觀,此一看法一直影響人類千餘年,甚至認為正十二面體與正五邊形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幾何形體。以此為動機,課程融入學校「藝數」多元選修課程,引導學生運用幾何造型進行美感創作。
大致分為三個教學活動,第一部分以質感蒐集與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先藉由觸覺,甚至是嗅覺體驗不同材質予人的感受,再進一步加入視覺,討論生活中使用不同質感製作器物的時機。
第二部分以校園攝影和實物採集進行色彩蒐集與探索,引導學生破除固有色的觀念,了解冷色、暖色與色彩搭配對比、調和等概念。
第三部分介紹柏拉圖立體之幾何性質,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多邊形、曲線、圓形等幾何形體設計具相互銜接卡榫的單位形構造,考量空間特性選擇適合色彩與紙材,注意燈飾結構穩固與電線或金屬吊鉤和整體造型的協調性,與機電科雷射雕刻課程跨域整合,運用雷切技術自造完成立體造型燈飾。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透過實際走訪校園後山與搜集質感、樹葉等活動,觀察分辨環境中的色彩、質感。
- 學生能透過討論,按空間或物品需求分析各種材質、色彩的使用原因。
- 學生能掌握不同色彩、質感特性,視空間需求設計具卡榫構造的單位形,運用幾何形體構成立體造型燈飾。
- 整合機電科雷雕課程,讓學生能運用雷切技術自造燈飾單位形元件。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時間安排方面
因為希望能在一學年的美感課程中介紹各個美感構面,本課程主要介紹構面包含色彩、質感、構造。由於色彩與質感的概念學生較易接受,故此二構面安排共6節課進行教學;而構造因為概念較為抽象,也希望透過實際動手做加深學生對於構造的認識,因此安排6節課進行。 - 色彩的美感經驗
本系列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走入後山撿拾樹葉,希望透過對周遭環境的踏查與觀察,讓學生對於色彩更敏銳。課程設計對比樹葉色票的原因在於過往繪圖學生通常會直接拿起「綠色」塗色,而忽略了綠其實也有很多種,一棵樹上可能有不同的綠色,同一個綠色在不同明暗光線下呈現的顏色也會不一樣,故以此為切入點,希望引導學生能夠對於色彩更加「有感」。 - 質感的美感經驗
質感相較色彩,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不過由於學生多半有拓印或拓繪的經驗,在質感採集時皆能認真投入,質感驚喜箱則因為趣味性,讓學生能確實透過觸覺推敲「質感的差異」,唯對照到物體的質感則需要再更近一步的引導,甚至在後續燈飾規劃設計時,質感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構面,需要一再提醒學生。而由於小型桌上雷切機臺的特性限制,無法切割半透明的PP片,當學生另外選用較為深色的卡紙作為燈罩材質時,往往會遇到透光性不足的問題,未來若設計相關課程若需要,會另外借商界機台克服。 - 構造的美感經驗
構造是本學期課程的重點,本次規劃要求學生設計單位形,並設計可相互接合的構造組成立體燈飾,但是因為學生的立體空間概念較為不足,因此對於毫無頭緒的學生則鼓勵其可使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設計出能夠相互接合的「構造」即可。最後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呈現,所有組別皆能設計製造出實用的燈飾,算是相當成功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構造設計上,機電科學生的設計創意發想、構造設計的接合穩固性與試做模型精準度明顯比幼保科學生更佳,此應與該科學生已學習過電腦製圖相關。
-
01探索各式材質並思考生活不同材質之因
1.教師預先準備6種以上不同質感的物件置入箱中。2.以「驚喜箱」的盲觸方式請各組派員說出物件觸感,猜測物件可能的材質與用途。3.開箱展示物品,介紹質感的內涵,請學生思考不同材質的特性及給人的感受,分析生活中運用這些材質的時機與原因。
-
02觀察校園環境並分辨不同質感
1.請學生分組選定一項主題如岩石、地面、樹幹、牆壁…等,實際走訪校園並運用攝影、拓印等方式採集該項主題不同物件的不同材質。2.請學生每組蒐集十枚以上的樹葉備用。
-
03建立學生觀察質感特性並思考生活中的材質
1.請學生就所採集到的質感,指出質感採集地點與該處空間特性,思考材質特性與給人的感覺,就不同的功能需求,分析該質感出現或使用此種材質的原因(即使是樹幹或岩石,亦有生成光滑表面或粗糙表面的原因)。2.引導學生將質感採集與分析結果統整於提報卡紙上,分組報告採集與分析成果。3.教師回饋並總結系列課程所探討的質感內涵。
-
04建立學生觀察及分辨校園環境色彩並透過色票認識不同色相
1.詢問學生樹葉是什麼顏色?請學生指出樹葉可能的顏色樣貌。2.請學生取出先前分組收集的樹葉,試著觀察每一片葉子的顏色,並且嘗試以中文詞彙形容該種色彩。3.介紹色票,請學生分組將葉子試著對應至最接近的色票上,按色彩進行漸層排序。4.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思考樹葉不只有綠色,也可能是黃色、咖啡色、橘紅色,然而這些顏色又可以細分出更多不同的色彩樣貌。
-
05透過色相環、色票認識色相、明度、彩度等色彩三要素
1.介紹色彩三要素與色相環,請學生分組負責色相環上的其中一種色彩,試著在時限內蒐集接近該種色彩的十種物件。2.將不同物件的色彩對應至不同色票,請學生觀察並思考如何運用此十種顏色排列出明度變化或彩度變化。3.將色票按漸層排列至色相環對應位置上,全班共同完成120色之色相環。4.運用120色色相環的排列與位置調整,總結色彩三要素的概念。
-
06認識單色搭配、相似色搭配、互補色搭配所營造的衝突、柔和等效果以及空間上的運用
1.介紹配色概念,請學生分組運用色票搭配出相似色配色、互補色配色。2.展示臥室、咖啡館、餐廳的圖片,請學生討論並分析空間需求,討論設計師使用途中色彩的原因,思考各個空間適合的色彩。3.分組針對臥室、咖啡館、餐廳規劃合宜配色色彩並上臺分享配色概念。4.總結色彩三要素與空間色彩搭配概念。
-
07學生觀察及分析簡化後的立體幾何形狀、單位形組裝之物體,養成構成美感觀點
1.請學生分組,觀察教師提供之幾何造型建築圖卡、家具、燈飾等生活常見物體。2.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幾何造型,養成立體幾何形體構成的美感觀點。3.介紹單位形、桁架和構造接合的概念。4.引導學生觀察設計師所設計的單位形構造,以及如何憑藉單位形構造相互接合成穩固狀態。
-
08融入「藝數」跨域課程並進行立體幾何構成練習美感
1.介紹柏拉圖立體的定義,與延伸之阿基米德立體,簡介五種柏拉圖多面體的宇宙觀解釋。2.教師展示以不同材質製作的正多面體模型,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卡榫的構造形式、接合功能與規律特性。請學生思考不同材質、色彩給人的感覺。3.分組發下不同紙材,請學生以能包覆住LED燈球為前提,用幾何造型作為單位形進行立體造型練習。
-
09分組觀摩立體幾何構成練習作品,觀察不同材質加上光影所營造的美感
1.請學生分組加上光源,發表立體幾何構成練習作品。2.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材質、色彩交互營造的光影效果。3.分組測試立體造型的穩固狀態,改為使用更大顆的燈泡或加上電扇吹拂,觀察是否因而傾斜、變形。4.觀察不同單位形紙模設計與組合而成的構成美感,分組票選最堅固組、造型最佳組、光影最美組。
-
10運用不同色彩、材質特性,視空間需求設計具卡榫構造的單位形,組合幾何立體造型燈飾
1.介紹因地制宜的構造型態,讓學生理解構造可能因應材料、地點而有不同形貌。2.請學生分組選定一吊掛燈飾的空間,可以是校內環境亦可是某位同學的家中。3.教師發下不同色彩與材質的紙、薄板,作為靈感來源和素材庫。4.提問:「對畢氏學派來說,最完美的立體造型是『正十二面體』,對你來說,在這個空間中『最完美的』幾何立體造型應該呈現什麼樣貌。5.請學生觀察該處環境需求,規劃燈飾適合幾何立體造型、色彩、材質與擺放位置。6.請學生思考適合材料特性的構造設計,運用各式多邊形、曲線、圓形分組設計燈飾單位形。
-
11繪製圖稿並運用雷切機器切割單位形,自造燈飾
1.與機電科雷射雕刻課程跨域整合,介紹雷切機器操作原理、圖稿製作方法與注意事項。2.介紹雷切機器不同功率與不同材質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分組運用雷射切割所設計的單位形元件。3.請學生分組將單位形組合成立體造型並放入燈泡,檢視結構的穩固與電線或金屬吊鉤、整體造型與環境的協調性,若有突兀之處則需再調整材質或調整設計。
-
12展示燈飾成果,介紹其設計概念
1.學生分組上臺展示燈飾成果,搭配選定空間之情境照片就色彩與質感選擇、構造設計、造型發想等項目介紹其設計概念。2.引導學生相互觀摩並就生活經驗給予回饋。3.教師總結系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