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透過任務性提問,讓學生開始嘗試動手以不同的紙結構解決問題,在因應不同任務產出不同結構的過程中,感受結構的力與美感。第二階段為了強化學生的編織能力與材質體驗,邀請原住民師資介紹部落選取植物編織的經驗與技法,結合本校原住民重點學校的特色,促進族群文化理解與交流,更整合學校擁有後山「類森林」的環境特色,讓學生實際走訪觀察平時不曾駐足停留的周遭環境,採集「可用的質感」。也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人類使用資源的方式,養成對環境與自然的尊重。最後,請學生分組選取採集的質感與教師提供素材,編織出具手感溫度的立體生活物件,分組規畫系列課程成果展示內容,並相互觀摩日常生活物件運用編織技法所產生的合宜質感與結構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觀察分辨不同的材質與質感,分析其特性,並透過走訪活動進行材質蒐集。
學生能掌握不同質感,視需求運用編織技法設計製作結構合宜的生活物件。
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與環境教育議題,讓學生透過實際走訪觀察與手作體驗不曾注意的材質美感,喚起對環境的關懷以及對不同族群知識文化的尊重。
教師課後省思
材質(質感)的美感經驗
本系列課程帶領學生實際走入後山認識自然物,希望透過對周遭環境的踏查與觀察,以及「運用自然物」創作的前提下,讓學生試著接觸更多不同自然物件的材質,並思考不同需求的生活物件適合以怎樣的材質與質感製作、呈現。不同自然素材經過纖維處理和編織,除了呈現不同材質特性,不同技法也呈現不同的質感,引導學生接觸練習並觀察質感,是課程中的重點,雖然最後的日常生活物件製作有部分組別使用人造物如紙張、棉線,但多半為可回收物,或是直接使用回收物再利用,也能選取合宜的質感搭配。
結構的美感經驗
結構是本學期課程的重點,本次規劃從趣味性的結構練習競賽開始,請學生設計牢固的結構,組成,但是因為學生的立體空間概念較為不足,因此對於毫無頭緒的學生則鼓勵其可使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設計出能夠相互接合的「構造」即可。最後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呈現,所有組別皆能設計製造出實用的燈飾,算是相當成功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構造設計上,機電科學生的設計創意發想、構造設計的接合穩固性與試做模型精準度明顯比幼保科學生更佳,此應與該科學生已學習過電腦製圖相關。
環境教育與原住民族教育融入
課程發想時希望融入環境教育以及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或許是因為學生接觸較多的環境教育資訊,在環境倫理、友善環境議題上大部分能得到學生的回應與共鳴,然而與原住民族議題相關的文化理解與尊重就需要更多引導。本次課程由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知識體系切入,課程中原住民講師介紹魯凱族工作刀性別禁忌時,也額外延伸了許多關於文化尊重和性別平等議題的討論,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課程時間安排方面
因為希望能在一學年的美感課程中介紹各個美感構面,本課程主要介紹構面包含色彩、質感、構造。由於色彩與質感的概念學生較易接受,故此二構面安排共6節課進行教學;而構造因為概念較為抽象,也希望透過實際動手做加深學生對於構造的認識,因此安排6節課進行。
-
01以任務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各式紙條、繩結編織,初步認識結構。
1.\t教師提供各式紙條、毛線、麻繩等,進行任務提問1「選取手邊的媒材編織成可遮蓋一張A4紙的平面」。
2.\t分組討論如何讓編織平面更加牢固。
3.\t進行測試競賽,垂直舉起並甩動後,編織材皆未散落的組別獲勝。 -
02以任務性的提問,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各式紙條、繩結編織,初步認識結構。引導學生觀察結構平衡時的力與美感。
1.\t接續前一節課的經驗,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平面編織結構轉為立體?
2.\t進行任務提問2「請運用編織的方式製作一個能裝載700CC水壺的提袋,可以改造上一節課編織的平面,也可以重新編織」。
3.\t進行測試競賽,能成功裝盛甚至是能裝載更多水壺的組別獲勝。
4.\t引導學生觀察裝載水壺時,編織結構受張力產生形變的線條美感。 -
03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讓學生透過原住民師資了解各式植物用途以及採集方式,實際體驗多元文化知識,落實文化實踐力。
1.\t邀請原住民師資分享原住民文化中如何運用各種自然物。
2.\t由原住民講師帶學生至後山,實際示範植物採集方式以及採集後的初步處理。 -
04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讓學生透過原住民師資對於植物處理方法的傳授,實際體驗多元文化知識,落實文化實踐力。
1.\t邀請原住民師資傳授月桃葉纖維處理方式。
2.\t引導學生運用敲打、剝絲、彎曲曬乾等處理方式,取得適合編織的月桃葉纖維。 -
05使學生能以自然材質進行編織,製成生活中的物品。
1.\t接續前一節課所處理的月桃葉纖維,將之剝絲處理至均勻,取適量(直徑約1cm)綁起成束。
2.\t以三股編的方式編織成月桃繩。 -
06帶學生至後山踏查,蒐集並觀察不同自然物的質感,培養學生觀察並分辨不同質感特性之能力。融入「環境教育」議題,透過對環境的實際走訪與觀察,喚起學生對環境的關懷。
1.\t教師提出任務主題「以編織結構製成日常生活物件」,請各組討論預計製作的物品。
2.\t請學生思考怎樣的材質特性適合作為生活器物的編織材料?
3.\t帶學生至學校後山分組找尋並採集可用以編織的自然物,帶回教室進行基本的處理備用。 -
07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讓學生透過原住民編織技法的介紹,對編織出結構更具概念。
1.\t邀請原住民師資辦理編織工作坊,介紹基本的植物編織技巧。
2.\t引導學生運用原住民傳統植物完成立體結構編織。
3.\t引導學生思考所使用材質的特性,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適合使用此種材質呢? -
08請學生分組思考如何運用自身採集的材質進行編織,設計出友善環境的生活物件。使學生能考量生活物件的用途,擷取合宜的材質進行編織。
1.\t引導學生綜整前幾節課對於結構與質感的了解,思考如何運用編織結構製成各組所設定的物件。
2.\t請學生分組檢視所蒐集到的材質,挑選適合的材質並確認是否需要其他材質輔助。 -
09使學生能按照物件設計,運用編織技法組構成立體結構。
1.\t引導學生按各組所欲完成的物件特性,選擇合適的材質搭配編織。
2.\t提醒學生須注意材質特性是否與物品使用需求相符。
3.\t鼓勵學生勇於嘗試,若無法直接織成想要的形狀,也可以透過扭轉等方式塑形。 -
10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材質編織出合宜的結構,以符應日常生活物件的需求。
1.\t引導學生分組綜整先前課程的編織架構持續編織完成日常生活物件。
2.\t提醒學生須注意物件需求,考量織物結構受力形變的特性,運用緊密或放鬆的技法進行編織。 -
11建立學生觀察合宜結構的力與美感之能力。
1.\t說明作品發表注意事項。
2.\t請學生分組進行系列課程成果發表,並設計製作說明牌,介紹所用材質之特性、採集地與生活物件設計功能與特色。
3.\t引導學生相互觀賞並給予回饋。
4.\t教師總結系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