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張素菁

Postcards on my campus life 我的校園生活明信片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它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它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校園植物色彩地圖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皂化 ●造化啊~

以跨科合作為主,結合數學的柏拉圖正多面體和理化的皂化反應等相關知識,讓學生運用質感、比例、構成、色彩與成套概念等構面,製作生活中每天都會使用的小物-香皂,表現任務是:學生必須從-物體(香皂)的「形」到包裝的「形」(加入質感),讓成品在「形與質」上能顯得整齊而有秩序,擁有合宜的品味與質感。

我的謝師宴

讓學生當一個饗宴企劃人,與綜合領域的家政課,做跨域的課程合作,共同設計9下的謝師宴,學生須了解餐桌上的食材、擺設和餐具間的合宜性,先擬定菜單的樣式、設計menu,注意食物色彩的運用,再利用色彩、構成與比例等構面,去設計杯、盤、碗、碟、罐的圖案,讓學生觀察與體會盛放食材時的空間氛圍。

校園 葉的印記

以校園植物的葉子做為媒介,觀察植物葉脈對稱的美感,用氫氧化鈉溶解葉肉,讓孩子能清楚看到葉脈,並寫下觀察之心得。請學生利用不同大小、不同樹種的葉子,做構成的練習,實踐構成的古典美學,引導學生藉由秩序的「重複單一」以及「整齊與韻律」建構構成的秩序美。

校園植物色彩地圖

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屋・言

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

天幕的仿生結構

結構改變生活,從傢俱到建築物,符合人體尺寸,適合居住。課程以「天幕」為主題,運用質感和構成,展現結構設計。任務1:分組討論撐起80*80平方公分面積的「它」;任務2:分析小物件結構,用厚紙展現;任務3:觀察動、植物形貌,做結構分析;任務4:設計天幕草圖;任務5:使用「木、鐵、鋁、竹……」纏綁製作結構體;任務6:加入傳統糊紙美學,改用紙類、棉布或網狀繃帶覆蓋結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