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屋・言

核心概念
  • 介紹從古代到現今建築材料之轉變。
  • 不同民族在建材上所習慣使用之質感。
  • 說明與分析質感與時代的價值觀。
  • 將7年級所上過的「公民美學」延伸至環境共好的美學。
美感知能
  • 將收集到的質感用重複單一的概念整齊黏貼在10*10cm 板子上。
  • 利用ORID 分析街道上建築材料與色彩。
  • 為老屋替換合宜的新建材。

課程概說

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質感」,這次主題鎖定在「老屋翻新」的建材(材料)質感之探究,學生需要運用到 7 年級學習到的「色彩」構面之區域性色彩,來分析房屋所在地的環境色,能從建材中挑選出適當的色系與質感,學習重點在於將牆面的建材,利用秩序概念中的「相異元素」,有規則地排列組合在整齊中產生變化。表現任務 (1) 先讓學生瞭解記憶中的質感,從視覺與觸覺去感受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例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等;表現任務 (2) 認識各類型不同質感的建材;表現任務 (3) 預先挑選學校附近五棟舊屋的牆面,讓學生分析環境色彩;表現任務 (4) 搭配合適的建材質感,將老屋牆面重新做質感替換,再次賦予「它」新的「語言」。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從生活中發掘記憶中的質感。
  2. 觀察街道上房屋所使用的建材質感。
  3. 分析並挑選適合街道色彩之材質。
  • 美感技術
  1. 將收集到的質感用重複單一的概念整齊黏貼在 10*10cm 板子上。
  2. 利用 ORID 分析街道上建築材料與色彩。
  3. 為老屋替換合宜的新建材。
  • 美感概念
  1. 介紹從古代到現今建築材料之轉變。
  2. 不同民族在建材上所習慣使用之質感。
  3. 說明與分析質感與時代的價值觀。
  • 其他美感目標
  1. 延續 7 年級校本課程老屋與古蹟修復之議題。
  2. 與國文領域和生活科技課程做跨域合作。
  3. 將 7 年級所上過的「公民美學」延伸至環境共好的美學。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課程想利用 8 年級的美感課程,讓孩子實際去當個改造者,從認識建築的古建材到新式建材的轉換,將公民美學運用進去,從學校附近的舊屋著手,先去分析街道的色彩、探討色調的融整或衝突,再到建材的選用與施工,學生大都能透過質感的練習,找到自己想要改造的樣貌,將舊屋新建的設計與想法,可以在合宜的情境下展現出來。

課程規劃
  • 01
    記憶裡住了誰(一)

    1. 用影片與實際物件讓學生先打開五感(觸、視、 味、聽、嗅覺)。 2. 從國文課程的寫作去做質感的摹寫,讓學生暸解並運用描述五感的詞語與短句。

  • 02
    記憶裡住了誰(二)

    1. 設定 5 個情境題,引導學生產生描述的興趣。 2. 透過情境文案改寫,去仔細觀察並摹寫出質感的細膩與美感。 3. 分組共同創作進行文案的變形與延伸。

  • 03
    收集記憶中的質感(一)

    1. 從校園中或是生活中收集質感殘骸,每人需要完成二片質感板(10*10cm)。 2. 主題設定在 5 個方向:粗/細、滑/糙、軟/硬、新/舊、自然/人工。 3. 用抽籤的方式每人做出兩個對照版的質感。 4. 先將收集到的質感與同組組員分享並分類。

  • 04
    收集記憶中的質感(二)

    1. 將上堂課已分類好的物件做黏貼。 2. 利用重複單一的秩序感,整齊排列在 10*10 的木板上。

  • 05
    收集記憶中的質感(三)

    1. 將黏貼好已凝固的質感板做分類。 2. 觀察別組同學所收集到的物件做評比。 3. 同組學生將質感版做出合宜的排列,拍照存檔。

  • 06
    建築材料的演變

    1. 從建築史去介紹各時期建材的運用。 2. 連結地理的氣候、植被、人文環境,讓人們發展出的特殊建材。 3. 科技的進步帶來建材質感的更新,讓學生觀察比較新舊建築間質感的呈現。 4. 用四角辯論法探索古蹟存在的價值。

  • 07
    建築材料的認識

    1. 由教師提供多樣性的建材,讓學生使用視覺與觸覺去感受其質地。 2. 各組抽籤決定舊屋改建案。 3. 利用 ORID 討論出舊屋的環境色彩分析、建材的運用或轉換、以及想呈現出來的意象。

  • 08
    進行舊屋外牆的質感轉換或延續(一)

    1. 用圖像將建築的外牆製作成模板,同一片模板出現舊的原外牆與挖空的新外牆。 2. 在不改變建築的外貌下,讓學生去設計合宜的建材質感。 3. 兩人一組合作一建案。 4. 畫出建築設計稿。

  • 09
    進行舊屋外牆的質感轉換或延續(二)

    1. 根據設計圖做外牆的建材黏貼。 2. 注意施工的工序與排列。

  • 10
    進行舊屋外牆的質感轉換或延續(三)

    1. 上台分享設計的想法與做法。 2. 比較別組的作品其材質是否合宜? 3. 完成自評與互評的表件。

張素菁
桃園市立楊明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楊明國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