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議題中的珊瑚為觀察與創作的對象,以羊毛氈的柔軟質地呼應其自然形態,探索多元創作可能。
『你覺得大稻埕是什麼顏色?』從迪化街水果乾的色彩調查開始。透過對食物水果乾色彩的觀察,以色票來對應與擷取顏色,是把日常食物像素化的一套編碼動作,學生可以將水果乾色彩從中萃取出的各個單一顏色之後,再排序成連續的色階,將極簡化的顏色操作,轉變為色彩美感體驗。讓色彩同時豐富學生對於味道與在地記憶的領域。
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美感教育中談論的色彩教學,並非僅是色彩知識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色彩運用的地一步,先要觀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色彩,藉由經過剪貼完成的色票(71色)、觀察分析色彩、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彩能力。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引發學生對於「構成」存在於生活環境中的覺察。
本課程是以美感出發的報紙參與教育,本課程分為三階段:先以閱讀安妮報紙開啟發現、以體驗報紙中「火星世代大富翁」認識世界、最後以海克爾的《自然藝術型態》為主題創作生物圖,開啟孩子們對於生物的觀察與想像。
課程「校園Meet Colors! 」是以校園為色彩觀察之場域,以發掘與探索校園色彩的參與式活動與創作。
以自由輕鬆的方式閱讀報紙後,以〈圖〉+〈文〉的方式寫下感興趣的標題、有感觸的內容和喜歡的圖畫,製作成小張〈議題明信片〉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
「校園MEET COLOR!」課程發掘校園色彩,參與式活動。三階段:1.「色彩與AR」規劃房間色彩,結合安妮新聞 vol.05和app〈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的AR。2.「色彩採樣與分析」在校園找色彩,app做5色彩分析,感受色系變化。3.「色彩圖形設計配置」用五色調色,製作色彩積木,設計圖形,注意色彩比例。增加色彩選擇、搭配與應用能力。
〈質感改造〉課程以改造玩具、扭蛋小物等現成物為核心,塗色、加工後展現自在生活表達。靈感源自日本推特分享,改造前後的照片呈現痕跡斑駁的質感。學生觀察、觸摸材質,提出改造提案,以改造前後差異為成果發表。過程需想像成品,需要巧思與勇氣,展現獨特質感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