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再現記憶質感

核心概念
  • 材質、素材、材料,利用不同的結構,所形成不同的質感。
  • 質感是以觸覺為一個出發點。
  • 質感的感受是一個內斂的過程。
美感知能
  • 在課程設計操作細節上有數次向生活科技教師請教,如美工刀的選擇、老虎鉗的使用、砂紙號數與磨的角度等等在工具操作上的討論。

課程概述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課程將從「什麼材質可以模擬磚牆粗糙感、木板道的斑駁感?」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手作處理材料的質感課題。學生們藉由分組活動,了解材質是生活中的縮影。各組可以從「黏土、木材、UV膠」這些材質中選擇,或是自行決定要再加上其他另材料再現,依照教師給予的工具與材料,利用捏塑、乾燥、切、磨、刷、刮、貼 、塗、上色、上漆等方式處理其表面的材質,再現真實環境牆面或地面的一角。完成後利用作品與空間材質進行對話,思考再現材質與真實環境的材質相似嗎?違和感又是哪裡?藉此過程思考材質的多元表現性,以及對環境材質的觀察,且能辨識質感在生活運用中的溫度、硬度與觸感,培養學生對材質與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處理單一材質上不同的質感表現。
  2. 能比較不同材質上的質感表現。
  3. 能感受材質(黏土、冰棒棍)的質感表現與真實材質(石頭、木頭)之間相似或相差關係。
  4. 學生透過六堂課對色彩的探查與分析、小組的分組任務活動、個人回饋與活動照片紀錄、作品展示分享等,能有更加豐富的關於質感學習歷程心得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因為遇上新冠肺炎自從5/18開始停課,所幸學生在停課前大部分已完成冰棒棍的剪裁與排列,剩下的部分就是利用家裡的材料做出各種能呈現質感的表現。這個階段因為學生在家學習,在線上收到同學作業時,觀察到此創作有其發揮的地方,同時對一些同學來說卻是限制的地方。

發揮的地方是有些同學經由家人建議或自行觀察生活中家裡的材料,而這些是視覺藝術課堂沒有設定準備的材料,如批土、木頭保護漆、小蘇白粉等,可以看到學生在材料有各種的嘗試與呈現,超出筆者的預期想像,也是課程中沒有列入的材料。相對地限制的地方是有些同學可能家裡材料只用彩色筆或蠟筆,在冰逛棍上塗色,作為質感的展現稍嫌甚遠,不如筆者作為質感預期與期待。

另外,宣紙作為課程一開始質感探索的取樣材料,部分學生在校園中拓印時,反映宣紙容易破。後來在其中研習中時有參訪到〈鳳嬌實驗室〉,知道他們有研發一款更薄更不容易破的特殊紙張,計畫之後嘗試宣紙以外的紙質。

課程規劃
  • 01
    能了解何謂「質感」,以拓印的方式去感受物體表面的質感,感受質感與生活的關係。

    分組暖身活動:在校園中以鉛筆拓印去採集牆面與地面的質感。

  • 02
    能藉由鉛筆拓印發現校園生活中裂痕的存在與樣貌。

    採集質感:學生分組至指定地點找尋裂痕,以鉛筆拓印出「裂痕」後,將裂痕樣本與實際裂痕銜接起來並拍照記錄。

  • 03
    能藉實際操作冰棒棍切法與發現裁切技巧

    全班觀看模型屋製作影片,了解製作過程與材料

  • 04
    能藉實際操作再現空間材質與質感的表現方法-1形狀捏製與紋理處理

    學生利用老師給予的材料(冰棒棍、黏土等……)嘗試製作再現表面質感(石頭牆壁、木地板等),利用捏、裁切、磨、刷、刮、……等方式製造材質所產生的紋理變化,展現肌理的變化。

  • 05
    能藉實際操作再現空間材質與質感的表現方法-2上色與表面(光澤)處理

    學生利用塗料(顏料、漆..等)增加不同質感(光澤)表現。

  • 06
    完成後將作品質感表面與真實環境材質進行對話,思考自身作品所展現的材質質感與環境是否相近。

    教師總結並歸納生活中的質感樣貌與同學作品,材料與記憶觸感的關係與連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