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布」與我的旅行-角料循環經濟運用

核心概念
  • 美的美理原則:色彩的對稱均衡、不對稱均衡、韻律、相同/衝突的色調調和等。
  • 與環境共好:以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的織品創作創作切入口,介紹藝術家利用地毯剩料將保護自然的概念融入藝術創作中。
  • 設計與生活結合:學生以心愛的公仔或玩偶為對象量身訂做設計家具、配件,如椅子、沙發、床、帽子等等。

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結合學校在地資源: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藉由角料(布料)的觀察,布料的紋路、粗細、厚薄…等表面質感的產生,並能夠連接延伸出可見的功能,或帶給使用者無形的感受。經由能夠意識到生活中布料的質感對自身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透過動手舊衣/角料再運用與設計,製作出日常中所看到的物件或想像的物件,感受在地布料質感的美與啟發環境永續的素養養成。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從布料能欣賞不同材質所產生不同的美感。
  2. 學生從中能瞭解質感對於功能/美感所產生的影響。
  3. 學生從中能聯想質感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關係,喚起他們對自己生活中質感的觀察與意象。
  4. 學生能了解材質與質感的生活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1. 工具使用之安全方面:學生美工刀用完不馬上收刀片、刀片外露隨意擺置的現象,老師在旁看得心驚驚。除了口頭加強安全宣導使用規則外,將每一排第一個桌子併攏,成為美工刀專屬使用區,只能在台前使用美工刀,不准在自己位子用。因為設在第一排,教師方便就近觀察與監督。
  2. 工具使用技巧方面:觀察到學生將風扣版裁得像狗啃,與不知如何使用美工刀,太多用力或角度太直的情況有關,事倍功半之餘達不到預期效果,也潛藏使用安全。體察七年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風扣板材料,教師提示美工刀使用的力度與角度,以比喻像拉小提琴的力度、加上鐵尺輔助,可超出邊界裁能輕鬆切斷,多數學生獲得幫助與改善。
課程規劃
  • 01
    什麼是質感?

    運用美感電子書的圖片,建構學生對於質感的概念,並以著色用具描繪生活中對於質感與質感的觀察。

  • 02
    能了解剩料與認識對環境友善的藝術

    介紹當今藝術家是如何運用剩料創作藝術作品,思考並上網蒐集有關資料。

  • 03
    能運用剩料製作帶有質感的作品--實作1

    以紡織業剩下來的角料(布料)為質感體驗素材,藉由觸摸與觀察布料材質、紋理與觸感,依照前一堂所蒐集到的資料,規劃尺寸,開始進行小型實作。

  • 04
    能運用剩料製作帶有質感的作品--實作2

    依上週畫的尺寸將風扣版試著一一進行裁切,成為小型實作(家具)的模板。

  • 05
    能運用剩料製作帶有質感的作品--實作3

    將裁切好的風扣板以白膠或熱熔膠進行立體拼接與組裝,再思考以布料包或貼於外層。

  • 06
    結合異材質--實作4

    將布料進行剪裁進行包覆與修邊,並嘗試結合異材質(鐵鍊、冰棒棍、毛球、竹筷、免洗筷、木紋貼等)增加質感。

  • 07
    作品展示、互相觀摩與反思

    學生完成尺寸表與觀察自己成品,並畫上立體圖。學生對自己作品進行展示,互相觀摩與反思,寫下回饋。

  • 08
    作品與環境的關係

    學生分組在校園帶著自己的作品取景拍照,回到教室以google classroom上傳整組照片,並以google表單寫下心得回饋。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