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以「臺南400」為主題,透過攝影與光影藝術做出在地議題文創設計。
本學期藝術課以音樂為主題,課程中介紹了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讓同學們欣賞各種樂曲。
本次自然課在植物篇中與校本食農課程結合下,前兩週安排學生學習種植植物(黑豆及油菜),並觀察植物成長周期。
此課程活動第一部份利用第 7 期安妮新聞內容引起學生對於環境中垃圾的關注,引發對本主題的學習動機(真的是垃圾嗎?)
利用冬季特刊,來讓學生了解節慶(特別是過年春節的傳統文化),也體驗各國對同一慶典不同的慶祝方式。
藉由這系列的課程,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紋飾藝術。因本校與印度學校締結姊妹校,所以從印度Henna彩繪藝術切入,讓學生認識其彩繪圖案的構成與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更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和體驗繪製Henna。
本課程設計製作原住民編織布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原住民編織製作布墊,可以運用部落、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植物、葉子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原住民編織杯墊。
《 AI探險家:物理科普的擴增實境之旅》是一個結合物理與美術的跨領域課程。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一、構成概念的建立;二、色彩與自我印象與配色黃金比例;三、排版軟體的介紹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將從校園建築/空間攝影中啟發無限創意。以貝歇夫婦攝影作品為指引,他們將培養對校園建築的深入觀察和構圖技巧。隨後,將以所拍攝的作品為基礎,透過構成方式的轉化,第一步如何將攝影作品轉化成繪圖創作為首要挑戰。
以閱讀文本、安妮報紙與影片,讓學生思索自我與環境的關係,並鼓勵學生將環境永續的想法化為實踐。並且藉由廢棄物再利用,進行園藝植栽(兼有淨化空氣概念)與微型景觀設計,帶領學生實踐環境永續。
從文字閱讀到安妮(美感)新聞中的圖式,強化學生對塑膠使用與資源回收的概念,並試著思考學校內外的情境中有那些善用塑膠與環境保育系的平衡方式。
課程透過帶領學生閱讀報紙中關於貓狗的文章,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對寵物的印象,並且進一步討論動物保育與遊蕩犬貓照顧間的衝突,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本學期教學主軸為中文字的古今演變。透過閱讀本期專題──何敬堯〈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一方面認識新聞版面美感,一方面也認識台灣妖怪文學。
「電影文學賞析」是一門專為高二學生設計的多元選修課程,透過欣賞來自不同文化的電影作品,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生命價值、種族議題、性別意識、情感教育等重要社會議題。
,透過服裝風格的認識,人物姿態、造型配件,打造個人英雄服,賦予自己超能力,成為學測英雄戰士。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主要是安排在這學期新媒體藝術課程中的「Canva軟體實作應用」單元,讓學生練習操作擷取畫面、貼上對齊、個人照片去除背景等基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