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社區走讀,引領學生觀察、發現與感知生活周遭的色彩,進而探討環境中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意涵與文化意義。
本單元聚焦於色彩構面的美感素養教育,首先引領學生認識「色彩意象」的概念,並藉由觀察校園空間配色,發現、認識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形,開啟客觀體察色彩美感之門。
讓同學自由找尋有興趣的主題並和同學分享關注的內容與感受,接著導引鑑賞、聚焦<清明上河圖>,紀錄家鄉並探討社區文化現象的背景脈絡,引發同學對家鄉有更多的關懷。
「花器風景」課程設計是處理花器與植栽的對話關係,讓孩子體會美感是一種生活實踐,透過長時間對美的關注與選擇,積累而成的素養。
由同學發現、分析與歸納物件比例美感→最後進行生活小物比例美感設計任務→並透過作品發表、分享,進行美感省思。藉以達到提升美感素養的目標。
找出報紙鋪陳的邏輯,探討報紙主題、子題間的脈絡關係,並習得編排設計知能。
學生模擬校園空間進行配色試驗,過程中加以評量,觀察其是否具備基礎的色彩計畫知能與美感素養。
從比例美感出發,結合學校堆動的減塑生活概念,為自己的飲料杯設計出合宜合適合用的專屬提袋。
導入城市人孔蓋議題,探討人孔蓋上的圖像內容與構成,進一步認識圖像簡化的設計概念,嘗試將家鄉造形元素進行簡化,建構家鄉圖像資料庫。
從中學生每日書寫的筆記出發,加入版面構成的美感知能,讓孩子透過版面構成:畫面分割、瞭解局部與整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