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校內舊建築之遺跡<羅馬柱>是學生每日上學必經之途。本單元將引導學生開啟生活中有感的觀察。以「比例構面」切入,解密與分析校園「羅馬柱」與經典建築作古今、東西連結。接以課程平台,美感比例作為探索,學生透過不斷調整的過程,親身體驗比例的各種可能,進而認識比例。
本單元學生將從日常中的觀察,紀錄營養午餐吃的方式,進而提問是滿足飢餓感的「吃」?還是兼具美感的「品味」?這之間的差異關乎餐盤中的「構成」。
師者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學生從看似平凡的相片中探索出一連串的不平凡。 讓學生認識有關「紀實攝影」,同時思考攝影的可能性與影響力。
從所收集的質感資料庫中,尋找與個人特質相輔的質感,將個人造型與質感作連結,以攝影方式記錄質感的物質特性與抽象轉意。
本單元以好友為切入點,從討論與定義「友誼」、閱讀「五對藝術家好友」文本、選擇其中一組,進行延伸學習、完成口頭報告。重新省思「友誼」的定義。
以學生感興趣的閱讀主題為引,進行議題延伸的探討,進而發掘、分享自身獨特的穿搭美學,也學習欣賞不同的風格。
本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階段,建立概念及生活運用。學生深入了解構成的概念,提升對生活環境空間的構成觀察,運用到生活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