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文字存在於溝通交流、知識傳播、訊息傳遞、美學設計及情感書展,我們的生活無一處不被文字縈繞!但當生活離不開科技產品時,人與人的連結往往被迫在快速及精準的要求下完成,手寫文字因而逐漸式微。生活中隨手可見的手寫字及廣告傳單,正能作為校園訊息傳遞及版面編排的借鏡,而廣告傳單正像是業主在傳字條給消費者!
計畫中融合:1漢老師對書法文字的三個美感原則:重整體而輕個體、將不同筆畫構成和諧整體、創造筆畫間的共通性、2.硬筆字(POP)中正體字書寫時—將斜線轉為直線,使文字近趨於方形,形成左右靠邊的穩定感、3.漢字幾何化等三項概念,設計出引導學生以合宜的比例將文字筆畫置入圓形面積,並產生具有平衡與和諧畫面的美感課程。
「構」 是 在討論部件間的接合方式, 本課程主軸為「構造接合到立體美感 任務 」 先思考休憩設計物 適合放置的校園空間,再依照休憩動作來思考校園傢俱的類型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是如何透過折疊與接合 產生功能性 再利用包覆性或支撐性的方式及紙與紙吸管、束口鐵絲、迴紋針、螺絲及螺絲帽等材料的KIT實驗以安全為首使學生觀察到部件會在接合中由點、線進入到面的延伸及支點與軸心的運用將使材料能進行組合、 拼接、串連、垂吊、曲折、旋緊…等 接合型態更可以觀察到材料間因串連所形成的垂墜感、因並列而形成包覆性、因螺絲具備能固定的特質,進而形成穩固且合於美感的校園傢俱立體結構 。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美感中的「秩序」、「構成」構面為主軸,安妮新聞富含比例的報紙版面為架構,引導學生合力完成屬於小組的最終任務「ON 報/新聞」。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本次美感課程以「色彩」構面為主,\r\n輔 以「 比例 」構面, 作 為第一學期色彩學的延伸, 使學生不僅能練習調色,亦對 CMY 所產生的第一次混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專題文章|簡鴻瑩|臺北市立石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專長視覺藝術和商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