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器質出眾

核心概念
  • 認識質感類型(「真實質感」(真正被感觸到的質感) 、「擬真質感」(無法實際碰 觸實體) 、「虛構質感」 (質感完全來自想像))、質感形容詞及質感在生活中的美 感與運用實例。
  • 以「真實質感」與「擬真質感」為前提,嘗試以超輕土製作能表現個人特質(形 容詞)並富涵美感(能符應主題、完整性高)的質感器皿(小型花器/淺碟…等)。
美感知能
  • 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亦可分為「觸覺質感」及「視覺質 感」兩類,「觸覺質感」是憑肢體接觸物體而感受到其表面組織;「視覺質感」 是憑個人的視覺及生活體驗想像物體的表面組織。課程將透過觸覺與視覺,帶 領學生在校園中進行質感觀察與拓集,並嘗試將課程中,蒐集過、製作過的質 感經驗,運用於質感器皿的創作。
  • 質感可依感受分為粗曠與細膩、粗糙與光滑、溫暖與寒冷、華麗與樸素、渾厚 與單薄、沉重與輕巧、堅硬與柔軟、乾澀與滑潤、遲鈍與鋒利……等質感類 型,此將作為個人特質與質感連結的契機

課程概述

本屆學生為七年級新生,校園的一切對新生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
本次美感課程是七年級新生的美感初體驗,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再利用超輕土進行小實驗--校園質感紙本蒐集、超輕土拓集、質感十字軸分類、質感再製造、質感器皿紙球塑形,最後依據個人特質製作多元質感器皿 (小型花器/淺碟…等,以下統稱「質感器皿」) ,嘗試從抽象到具象,感受質感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其美感運用。

美感預期成果

  1.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帶領學生運用視、觸覺感官來發現
    質感的真實存在,並讓學生對學習環境有親切的認識。
  2. 帶領學生做好「動手作」、「動腦想」、「做中學」的準備,透過質感小實驗來蒐/拓集
    質感。
  3. 嘗試製作符合個人特質的質感與合於美感的器皿/花器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常有無法預期的狀況出現,教師需要保持彈性面對∶一開始的校園質感觀察工具籃中
有位各組準備一支放大鏡想讓學生做較細微觀察,由於執行課程時節正值是秋老虎的九
月,一開始進行的班級中,有一位同學拿著放大鏡在學習單上燒了一個洞……,思考過
後,便調整工具內容,不做過於細部的觀察,多增加質感觸摸。
2. 本次計畫的6節課節節相扣,由於虛構質感完全來自想像,因此,課程主要圍繞在「擬真
質感」,擬真質感是從抽象(個人特質形容詞)往具象(以超輕土製作符合個人特質形容詞之
視覺感受的質感)來進行,是一種讓學生以含蓄的方式來探討自己的個性,又透過超輕土
的可塑性來完成屬於個人的多元質感器皿的方式,來設計質感課程。
3. 未來實施建議∶原來設定的課程中有加入異材質(蛭石、椰塊、稻殼、發泡煉石、藍花
石、麥飯石、樹皮…等植栽材料),但因學生在操作上為求快,而失去思考個人特質與質
感間的關係,因此,除了前導班進行,後面的班級都毅然刪除這些立即能造成質感的材
料,希望學生能回歸到,透過身邊能製造質感的工具來「自造」質感。提供大家參考!

課程規劃
  • 01
    校園質感拓集1—紙本蒐集

    認識質感--從視覺與觸覺出發,校園紙本質感搜集及認識 質感類型 (真實質感、擬真質感、虛構質感) 與分類。

  • 02
    校園質感拓集2—超輕土拓集

    利用超輕土進行校園質感拓集,並引導學生回溯質感運用 的生活經驗。

  • 03
    質感十字軸+質感再製造

    運用技法進行各類質感的肌理練習。

  • 04
    質感器皿紙球塑形

    以紙球及碎紙完成器皿雛形。

  • 05
    質感器皿1

    製作出符合個人特質形容詞的質感器皿。

  • 06
    質感器皿2

    完成質感器皿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