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屆學生為七年級新生,校園的一切對新生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
本次美感課程是七年級新生的美感初體驗,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再利用超輕土進行小實驗--校園質感紙本蒐集、超輕土拓集、質感十字軸分類、質感再製造、質感器皿紙球塑形,最後依據個人特質製作多元質感器皿 (小型花器/淺碟…等,以下統稱「質感器皿」) ,嘗試從抽象到具象,感受質感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其美感運用。
美感預期成果
-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帶領學生運用視、觸覺感官來發現
質感的真實存在,並讓學生對學習環境有親切的認識。 - 帶領學生做好「動手作」、「動腦想」、「做中學」的準備,透過質感小實驗來蒐/拓集
質感。 - 嘗試製作符合個人特質的質感與合於美感的器皿/花器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常有無法預期的狀況出現,教師需要保持彈性面對∶一開始的校園質感觀察工具籃中
有位各組準備一支放大鏡想讓學生做較細微觀察,由於執行課程時節正值是秋老虎的九
月,一開始進行的班級中,有一位同學拿著放大鏡在學習單上燒了一個洞……,思考過
後,便調整工具內容,不做過於細部的觀察,多增加質感觸摸。
2. 本次計畫的6節課節節相扣,由於虛構質感完全來自想像,因此,課程主要圍繞在「擬真
質感」,擬真質感是從抽象(個人特質形容詞)往具象(以超輕土製作符合個人特質形容詞之
視覺感受的質感)來進行,是一種讓學生以含蓄的方式來探討自己的個性,又透過超輕土
的可塑性來完成屬於個人的多元質感器皿的方式,來設計質感課程。
3. 未來實施建議∶原來設定的課程中有加入異材質(蛭石、椰塊、稻殼、發泡煉石、藍花
石、麥飯石、樹皮…等植栽材料),但因學生在操作上為求快,而失去思考個人特質與質
感間的關係,因此,除了前導班進行,後面的班級都毅然刪除這些立即能造成質感的材
料,希望學生能回歸到,透過身邊能製造質感的工具來「自造」質感。提供大家參考!
-
01校園質感拓集1—紙本蒐集
認識質感--從視覺與觸覺出發,校園紙本質感搜集及認識 質感類型 (真實質感、擬真質感、虛構質感) 與分類。
-
02校園質感拓集2—超輕土拓集
利用超輕土進行校園質感拓集,並引導學生回溯質感運用 的生活經驗。
-
03質感十字軸+質感再製造
運用技法進行各類質感的肌理練習。
-
04質感器皿紙球塑形
以紙球及碎紙完成器皿雛形。
-
05質感器皿1
製作出符合個人特質形容詞的質感器皿。
-
06質感器皿2
完成質感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