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相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請學生先閱讀第5 期的安妮新聞,並特別說明色彩可以改變空間,介紹現代建築教父柯比意。接著運用之前學習的攝影的基本技巧,尋找校園中的風景。分析校園色彩,自己調顏料。製作色票。
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觀察物件的擺放位置及相對應的關係,體驗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透過「分析現成的印刷品」,「自傳版面編排設計」,從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北投在地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安排在這學期新媒體藝術課程中的「排版應用」單元,請學生先閱讀第 8 期的安妮新聞,並特別說明排版與視覺感受的相關。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 主要是安排在這學期多元選修-跨領域工作室課程中的「排版應用」單元。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 主要是安排在這學期多元選修-跨領域工作室課程中的「植物點圖」單元,請學生先閱讀安妮新聞夏季特刊,並特別說明排版與視覺感受的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