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兩張紙與三顆蘋果

核心概念
  • 結構設計的目的
  • 水果容器的結構需求
  • 結構與裝飾的區別
  • 體認美感來自合宜與好用的設計

課程概說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的力量。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相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生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因此在這單元習作中規定最多使用兩張教師提供的八開紙張,教導學生運用褶紙或剪貼組合等手法,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盛裝3顆蘋果(或是其重量形狀相當的水果),能方便拿取、順利搬移而不會滾落、崩塌的容器。也藉此體認現實的生活中,設計者往往要考量限制條件(如成本預算、材料、尺寸)進行設計,挑戰了設計者的創意,也讓美感成為產品增加價值的重要功臣。

向度分析

1.認識紙材特性及接著成形的方法\r\n2.紙張產生硬度與空間結構的手法\r\n3.內結構與外結構的分別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成效分析﹕
安岑老師的原教案就已經成效良好,同樣的限制與要求便能呈現這麼多的創意與造型結構,表示學生都能理解並完成挑戰,因為同樣是討論結構問題,也想讓本校學生試試看,並比較普通班與美術班學生的差異。
1.學生能認識何謂結構與結構的類型 。
2.能運用結構解決功能問題 。
3.發現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
4.從理性的思考功能,進而 轉化成情意的結構美學 。
5.能認同好設計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應具有美感 。

●教學期待與預期成果﹕
本校學生資質差異較大,前次結構課程操作的過程中,便發現許多的學生需要老師明確說明指示,才能理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本次將加強說明結構點的功能與處理方式,期待學生也能發揮創意,挑戰成功 。
1.學生能認識什麼是結構與結構的類型(如彎曲、折疊、卡接...)。
2.能發現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3.能認同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應具有美感。
4.能學會基本折疊收合技法。
5.能運用結構解決盛裝的功能問題。

 

教師課後省思

初見新竹吳安岑老師分享結構課程,覺得新竹高中學生發展出來的結構成果很棒,心中幻想著自己的學生是不是也能做出這麼有創意又符合結構美感的成果。對第一次接觸結構課程的學生,要說明舉例很多生活中可見的結構例子,才能有一些些感覺。
分組實際操作KIT的課程時,有些學生收到指令目標後,很快能做出符合可成裝且不燙手的成品,但多數需要多一點說明引導,甚至有些學生需要看到別人做出的範例才能完成手中的材料的組構。
因為本次限制用八開牛皮紙(厚)與西卡紙薄各一張,來製作盛裝容器,有先協助裁切三公分與五公分的牛皮卡紙條與完整的牛皮卡紙供學生選擇,但面積仍為一張八開大小。製作前有再強調可用折、卡準、黏貼......等方式製作,但過程中學生對於結構如何加固問題,部分學生能在第一時間自行觀察到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因此能順利解決容器變形、承重不良的結構問題,但仍有學生偷懶,只想用黏貼的方式解決問題。
本校學生程度差異較大,如何引導學生關注發現結構美感 ?其實還滿傷腦筋的。未來再執行相關課程,需再多舉實例案例說明,帶入生活化的活動才會更吸引學生。

課程規劃
  • 01
    單元一

    結構學習工具kit習作、談結構與補強結構

  • 02
    單元二

    習作與討論何謂結構

  • 03
    單元三

    欣賞美感電子書結構影片、紙結構創作引導(摺紙)

  • 04
    單元四

    訂定本次操作題目並設縮設計條件「兩張紙與三顆蘋果」: 最多可使用三張八開紙去製作能盛裝蘋果、可移動與展示的容器(1)修數量為三顆蘋果(考慮紙張大小)。(2)紙張提供牛皮卡紙(厚)與西卡紙(薄)兩種任選。控制提供材料的色彩與質感(僅提供蘋果一種水果及棕白兩色紙張)來讓作品在結構美感上的呈現更加突出。

  • 05
    單元五

    (1)分組習作,水果容器設計。(2)拍照記錄過程,並上傳臺北市酷課雲網路學園。

  • 06
    單元六

    (1)作品欣賞與討論,心得分享。(2)以Google表單作自評、互評及回饋統整,最後教師總評。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