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王曼如

認識身形大作戰

利用美感投影片和KIT和實作讓學生認識比例,並利用單色的紙膠帶和麥克筆在蛋殼上做粗、細等分割練習,接著人體比例探索、尋找合宜的衣物搭配作練習,就像電視『我的完美婚紗』中每個新娘都想有要隱藏的身體部位,如何根據限定的條件位身材做造型,讓每個人都顯得完美無瑕般,這是小組要傷腦筋的課題,了解服裝搭配中整體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之間存在的關係。

島嶼的天空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當瓦楞紙不再是廢品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文創袋著走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意,是重要學習目標。

生活中的構成美感

臺南復興國中教案「相片牆」教導學生物件放置的適宜位置和視覺美感構成。大小、材質、色彩重要,構成排列方式關鍵。學生學習構成概念,生活擺設展現合宜美感。保留相片牆,加入小組共編,在家完成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