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入門是讓生活有感,從搜集不同質感的經驗來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逐步累積對出生活的美感的使用經驗,並運用質感鋪陳感受的層次性。在人為技術介入材料或基本的材質選擇更替練習,了解當材質樣貌改變後,質感的多元特性將觸及美感的理解層次。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掌握學生對於構成的基本認知程度。介紹「平面設計的形狀」主題展覽(106/12/30(六) ~ 107/ 4/1(台北設計館概念區/松山文創園區)概念及作品,以視覺圖像引發學生思考構成的美感面向。並利用美感入門影片〈構成〉中設計師的訪談及作品示例做為對照應證。
嘗試拆解文字筆劃線條進行位置的挪動、調整局部物件的的放大或縮小,進行設計草圖繪製,並從中感受物件(線條結構)間的關係是否均衡。
實地觀察並討論學校空間傳播張貼資訊的空間,透過對報紙的版面分析拆解, 並對應到佈告欄的內容分析練習。
分析故事中所含的情緒,並引導學生讓作品圖像與色彩都能接近情緒的表達意圖。
用名字來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從拆解名字筆畫來重新安置自己→繡/Show出自己新的樣貌
引導學生討論對商品(零食)包裝的關注度是否影響購物選擇?從中切入版面構成設計中色彩與造形的連動性,並著重「主從關係」與「組合模式」概念理解。
學生在搜尋「工具」的正確操作與演變歷史後,進行繪製與文字彙整記錄,並連結自身經驗,設計改良後的版本,最後舉辦口頭銷售會形式展示成果。
課程以校園觀察切入,以質感與色彩兩元素作為視覺元素併呈拼貼,深入以自然物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造形/色彩模仿再創,帶入自然物水彩調色主題挑戰。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
學生從學校建築去觀察縱橫結構線。再從建築中獲得的比例靈感作為參考,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