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空間「房間」為出發點,藉由色彩、材質功能與模矩化的合宜尺度,意識居住空間的美感問題。
福爾摩莎茶席,是一個試圖以在地人文歷史為出發點,體驗台灣東部在地美感的課程。
以「食→物→用」的生活軸向連結,讓學生發現生活設計中隱含的美感,學習審美工具並改善教室物件美感。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藉由實地踏查,讓學生親自感受指標系統與空間的連結性。 透過課程的學習將初探延伸應用於校園指標系統設計改造,也希望透過實作讓學生深入觀察校園,進而試著解決問題。
設計存在生活中的每一面,發展出各個不同面向,卻又建立在共同的基本核心價值。本期企圖呈現基本設計的各個剪影。
|專題文章|徐景亭|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專題文章|莊熙平|以建築專業為基礎跨界發展,近年熱心參與國內外高等教育及輔導創業,並協助經濟部、教育部等單位輔導青年創業團隊。
|專題文章|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專題文章|林伯賢|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題文章|康立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專題文章|陸佳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專題文章|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共同主持人。
|專題文章|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專題文章|簡菲莉|曾於2017年擔任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
|人物專訪|王增榮|現為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從事建築講座、旅行、策展等工作。
|專題文章|蔡淑梨|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院長。
|專題文章|黃琬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