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吳佳燕

美感天際線—提袋設計

光與影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出現在每個角落,透過課程的各項活動,帶領學生發掘生活中物體與光影之間的關係,透過逆光、剪影、高反差的技巧,將複雜圖像進行簡化,再運用這些簡化的「影子」圖像進行構成練習,塑造出專屬於每個學生的美感天際線。

花磚圖案的誕生

台灣花磚主要出現於1915-30年代,現僅見於老房,單片或整面牆組合皆美。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塊面分割開始,到形狀及連續實作,最後創作花磚布袋,讓學生熟悉「構成」美感。課程融入「色彩」營造,觀察台灣生活色彩搭配,進行調色配色練習,運用在花磚創作。

凝結質感生活之美

質感無所不在,觸摸紀錄凹凸,課程體驗質感活動。參考「冰塊燈」設計,使用透明塑膠片,黏貼透光材質,凝結質感於燈具。學生選擇質感,光投射為影子造形。質感選用依「使用情境」判斷,建立質感資料庫,描述與分析每種質感與透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