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玩味食器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
餐桌風景
透過情境空間中的物件(餐盤刀叉 盆栽…)及各式茶點讓學生去想並實際操作器皿與物件之間的各種可能...
同時每一大組中器皿雖共用,但仍是以個人為主體去發現構成美在主、客觀之間的存在。各組從了解「分群」的概念為開端;進而去建構發現美感的構成方式 - 對稱的古典美學 平衡的現代美感 主從關係突顯焦點 格線的分割構成邏輯....最後組合決定構成樣貌,每節拍照並紀録。
數位學習課程:
意指學生的六堂美感課程,拍攝自已六堂美感課的學習歷程;將此影像紀緑協同資訊課程完成個人的
美感練習誌。
美感預期成果
-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發性欣賞(即美的意識)美的事物。
- 能建立自我的美感認知,對於生活物件與環境能覺察、探索與感受。
- 具備與他人分享、溝通、鑑賞的能力。
- 能不斷地從「做」的過當中嘗試與修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 能從不同組別的創作歷程中看見同學作品的優缺點,再試圖去蕪存菁…尋找構成的多樣性變化。
教師課後省思
-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一味的追求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至高無上。此一現況在美感課程中不斷的反應在課堂中,學生只要完成一個任務目標;會一直問老師好看嗎?可以了嗎?總是以老師的標準為標準…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更對自己的美感失去了自信心與創造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只一昧的追求「罐頭」之美。
- 課程的節奏很快;雖然比平時多了更多的問與答..但多數學生怕說錯答案,總是欲言又止的…此時教師必需適時給予正增強。
- 學生在此單元學習上看似〞玩得很儘興〟;但要他們把所學的內容轉化成實踐性的知識仍需要透過不斷的引導與操作的課程,如此才能成為孩子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課程規劃
-
01器物的美感練習
透過教師佈置的美感情境空間…讓學生一走進就驚呼…哇!好美 每位學生可以選取一件自己喜歡的器物,每一組要完成器物最美(有趣)的排列構成(分群的概念);拍照並紀録 試著說出美好的感受。
-
02器物的美感練習- 構成(古典美學vs 現代美學)
各組同學先選擇食器後,說明各式器皿在構成時需要注意那些要素(造形 質感與色彩) 古典美學vs 現代美學 在構成時需注意那些? 兩者間的異同?
-
03餐桌上的排列構成(一) 主從關係突顯焦點
根據所選擇的食材搭配餐盤的樣式。學習主從關係的排列組合,同時也可以應用上週學習的古典美學v. s 現代美學的構成形式形式多方面嘗試。
-
04餐桌上的排列構成(二) 格線的分割構成邏輯
美的基礎是整齊;當給的物件不斷增加;讓學生依客觀屬性學習「格線分割」是最容易達到整齊;並感到愉悅的配置方式。
-
05組合決定構成樣貌
各組自由選取食物、器皿、桌巾、盆栽…各式物件 同學們發表創作理念,交流與欣賞,進行拍照後即可享用餐桌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