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學生的日常中,最常使用到文具用品,美術班的學生也有許多畫具或雕刻工具的收納問題,一般人都會購買市面上的鉛筆盒、收納包來整理這些工具,但不全然適合自己,延續上學期布作課程,試著討論市面上鉛筆盒、收納包的形式,為自己的工具包量身設計。
先討論收納物品的比例及共通性,根據物品的類別或大小擺放構成空間,有軟毛或尖凸物件須加上保護等,來思考工具包的構成設計及材質的挑選。過程中,針對自己的使用習慣上,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美的靈感來自生活中,接續布作的縫紉技巧,發想自己的工具筆捲包,成為生活美感的執行者。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經過課程中引導對於事物解構、分類、重組,從構成的方式到物件形成的構造,體會生活中每個物件的呈現,都事先經過分析、歸納進而設計產出,並從中能了解自身需求,進而創造出符合需求的客製化作品,直接落實到生活中去驗證美感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布作前面的討論與紙型學生可以發揮得很好,作品的「構造」天馬行空,但是後半段要執行布作的部分,技術性實在無法克服,加上縫紉機的使用只能侷限於少數人,所以將收納包的規模降低到只剩下筆捲的概念,會變成比較偏向於討論「比例」的配置。若重新修正課程,其實一開始討論便可聚焦在工具的比例與收納的空間上討論,這樣前面的討論跟後面的成果才能聚斂在一起。
筆捲的部分,透過三塊布不同的折法,可製造出不一樣的收納空間,也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區塊,加上這樣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使用手縫,在單元裡挑選了帆布作為基底,材料偏硬,若使用手縫會比較困難,若使用不織布或較薄的布料,應可使用手縫來呈現作品,或許會更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
01觀察分類、討論重組,將幾何構成及空間構造運用在工具包上。
1. 構成-將筆、文具、工具做歸類,以同性質或等長的方式去做分群,並試著將工具排列在某特定大小範圍內。 2. 構造-觀察市面上現成筆捲、收納包中,其構造是如何分層、區隔、排列、組合等,並如何使用鬆緊帶、布料、皮革、扣子、拉鏈等的方式裝載固定工具。
-
02使用紙張剪貼出工具包的基本構成。
1. 使用白紙剪出合適的大小在底板上擺放,作為設計圖。 2. 將紙張用簡單黏製作出版型。
-
03依照功能及版型選擇合適的固定方式及材料。
1. 認識材質及固定的材料如鬆緊帶、布料、皮革、扣子、拉鏈等。 2. 討論各種材質間的接合可能及方法並挑選合適的使用。
-
04挑選適合布料或材料進行組合及縫製。
1. 依據功能搭配布料的材質及花色進行縫製。 2. 夾層的大小須依據放置物品調整。
-
05針對作品進行收尾及分享
1. 作品收尾,將工具都擺進收納包中,並與同學分享作品的創作想法。 2. 實際使用後的心得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