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環保意識為核心,帶領學生閱讀第七期的《地球護衛隊》,從封面設計中的圖元畫入手,認識以 Pixel 為基本單位進行創作的概念。
藉由原住民「共食共享」的特色與拓印、手抄紙的藝術形式作鏈接,以保存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認識不同紙張紋理,在自制的手抄紙上用植物拓印並創作成小書或卡片,藉著學生獨立創作、設計,連結在地文化。
讓學生了解文字圖像、象徵圖像、諧音圖像的區別,並欣賞圖文結合的LOGO設計,學習如何運用簡化的方式將概念傳達給觀者。
思考生活中會用表情符號取代文字,從圖案與文字、文化的關係、自己的關係這兩個層面來探討圖案文字與生活間的關聯。
課程設計將學生生活中食用的食物作為測量物,讓學生觀察食物的造型特徵,以利於學生之後描繪的精準度。課程中加入了3D列印的技術,先畫出縮小比例的食物,從平面進階到立體的的圖形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
在生活環境中,認識與採集天然的蔬果,運用色彩學和點、線、面概念,繪製出食彩沙拉設計圖,練習製作食彩蔬果沙拉,選擇適合的比例色彩搭配,進行官能品評。
從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包裝乾燥花開始,讓他們發現自己覺得好看的顏色未必是適合的色彩,顏色的搭配其實有其目的性。探討花束的包裝中驗證,思考何為主、何為輔,理解並運用色彩之間的關連性,即為風格的表現。
透過安妮新聞的黑潮漂流,帶著學生跟著廖鴻基老師認識黑潮、認識海上可愛的動物們。再讓學生用陶土捏出那些美麗的魚類。讓學生們不只是觀海,而是跟著廖老師的腳步出海!
本節課將閱讀聆聽特刊《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單元結合美術課本中提到的木村奶奶拼貼畫技法。
讓高一的學生從安妮新聞中認識台灣文化流傳下來的鬼怪故事,學生可以從插圖中觀察鬼怪的外型特色以及從文字中了解鬼怪與在地文化的關聯,因為許多台灣妖怪的傳說是為了警告人們留意身邊危險的地方,或是將歷史故事加入鬼怪傳說增添神秘感,勾起學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r\n在創作之前讓學生做了一個網路上鬼怪的心理小測驗,測驗結果會出現一隻台灣的鬼怪說明,引起學生的創作動機。\r\n本次課程讓學生先了解鬼怪與生活、歷史、自身的關係,再延伸至創作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鬼怪,讓學生思考自己害怕什麼?這些鬼怪出現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帶給人們什麼影響\r\n\r\n?這些思考影響著學生設計怪獸的樣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