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共食共享(食用植物再創作)

核心概念
  • 表達自身對於植物的色彩、質感的感受敘述,進而欣賞大自然之美。
  • 了解原住民傳統食材與生活的關聯。
  • 如何因應美感原則並發揮創意。
美感知能
  • 教師課堂介紹原住民藝術(插畫)增進學生美感知能。
  • 視覺藝術課與歷史課合作.讓學生了解在地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尊重並欣賞差異。
  • 了解校園植物生態。

課程概說

本校所處地界轄有十五個村落,學生組成多元,又以原住民生佔多數,故此課程設計試圖讓學生了解原住民文化,藉由原住民「共食共享」的特色與拓印、手抄紙的藝術形式作鏈接,以保存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課程操作的部分可簡單分為知識、美術的面向。知識方面邀請對原住民飲食有所研究的插畫家,分享其經驗及創作歷程,此外,邀請部落居民實際講解在地食材並於創作前讓學生瞭解不同紙張紋裡所帶來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依此規劃進而提升學生文化內涵;美術方面,學生將食用的植物拓印在自制的手抄紙上,最後運用這些質感的手抄紙製成一本實用植物小書和卡片。課程實施對象為九年級學生,係因本校在畢業時都會有一個贈禮活動,由學生製作卡片給家長,傳達感恩的心,也藉著學生獨立創作、設計,連結在地文化。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說出『不同植物』的質感。
  2. 學生透過部落媽媽的講解,瞭解在地的食用植物種類。
  3. 能善用手抄紙技術,研發具有原住民特色的文創商品。
  4. 透過鑑賞插畫家的作品,增進鑑賞設計美的能力。
  5. 能藉由送禮的儀式,實現倫理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透過本次計劃,與自然、歷史科老師合作,了解教師協同教學的重要性,與其教師個人單打獨鬥,不如有請他人的協助,結合他人學科的專業知識,才能讓學生學習的橫向結合更趨完整。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閉著眼睛摸不同質感的物件,說出感覺並猜出該物件是什麼。

  • 02
    第二堂

    介紹不同質感的紙張會有不同的製作方式,讓學生對質感又更深一層的認識。 例如:植物纖維手抄紙、牛皮紙、瓦愣紙、報紙、包裝紙…。介紹並示範手抄紙的製作工法。

  • 03
    第三堂

    不同的植物形狀、質感不同,但有時不注意難免會混淆,一不小心反而還會中毒。在課堂上地方部落媽媽會介紹這些植物在質感上的分別,讓學生在野外可以區分出不同。

  • 04
    第四堂

    結合第二堂課手抄紙課程,運用拓印的方法,在紙張上將植物的質感保留下來,透過質感加深對植物的印象。

  • 05
    第五堂

    邀請研究原住民食材的插畫家,介紹如何在手抄紙上加工,製作食材小書、卡片。將上一堂課製作出的紙張,一張寫上該植物的介紹和用途。另一張製成卡片,作為畢業時贈送給家長的禮物。

  • 06
    第六堂

    透過作品展出(佈展) 及學生過程經驗分享進行成果發表。

李怡萱
花蓮縣立壽豐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