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軟硬兼施「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從觀察自然界的結構奧秘,發現生活當中實用器物的結構巧思,從蜘蛛網的網狀結構,思考力學的平衡與之稱的關係,進而運用其結構原理,創作一個實用的桌上型置物網架。
以台灣的傳統花磚美學發想台灣傳統美學的文化傳承之歷史意義。美感學習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故將台灣傳統花磚圖騰的四方連續與二方連續之數理概念,配合七年級部編課本之核心概念-美的原理,運用至色紙與色彩構成的版面練習當中,進而發現構成元素的美感。
透過「資訊整理-資訊歸納-資訊可視化」的過程,讓圖像代替文字,從自身出發,了解自我並剖析自我的個人資訊,形成個人的圖像資料庫
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最後偕同八上生活科技的建築材料與加工處理單元的先備知識,給予製作水泥器皿的比例任務。
我們生活在城市都會之中,生活周遭就藏匿著許多可以探究的美感要素,本單元為讓學生提高察覺生活材質的差異,首先踏查學習場域的植物質感印記,分類並歸納質感意象,進而練習質感的表述能力
從生活元素中發現美的要素,利用構成 kit 練習各種可能,結合美的原理,運用色紙與色彩構成版面,發現反覆、漸變、均衡的美感,設計客製化吸水杯墊,製作學習檔案將美融入生活。
透過膚色多樣性,學生開啟色彩觀察之眼。人與人彼此不同,互相尊重與包容。期待學生在課程中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引導學生思考結構與美感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的設計關係。
在課程中利用手機攝影,以無彩色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在離校前再仔細看看三年的校舍,並拍攝建築結構,作品影印後做幾何造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