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共讀安妮新聞第十二期,以安妮新聞為主軸,透過安妮新聞生動有趣的師生遊戲互動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身創意在日常生活中,並期望學生能在各項活動中展現。
本次情緒卡的課程設計為請學生畫出情緒圖鑑,接著透過互相分享、猜測來覺察該情境中可能會有的情緒。
將每週三的早自習共讀時間與「閱推」活動相結合,向學生介紹《安妮新聞》。這項安排旨在透過多元且深入的新聞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能力。
藉由讀報,了解工具對工作的幫助,並請學生思考上學/自然課程,所需具備的物品為何,從「上學好朋友」、「自然課好朋友」來探討所需物品。
結合四下水域環境的課程,透過安妮新聞水壩工程世家—河狸的介紹,了解河狸的生活型態,從動物特徵、生活習性、環境破壞一直到生態平衡等議題,做初步的了解。
本次計畫結合國語/綜合與閱讀課程、以及本班原已施作之讀報教育和多文本閱讀教育、青少年人才培育計畫之計畫小達人,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並以融入後的實際作品呈現為主。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這世界像場慶典,而我收到了邀請函!那麼,我們就一起參加一個慶典,先設計一張邀請卡,熱情的邀請自己吧!
本教學設計以圖像為引,透過「安妮新聞」的豐富圖像,結合「看圖說情緒」及「基本情緒圖鑑」等資源,引導學生認識、辨識與表達情緒。
課程是從『我要佈展』這個終極目標出發,所以孩子必須思考自己辦展的主題、步驟、執行,因此就帶著孩子從做佈展計畫開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四期為導入,引領學生從閱讀中啟發思考與創意。重點討論繪文字的演變歷程,從古代甲骨文到現代表情符號的跨時代變化。同時結合電影俱樂部的猜電影名活動,讓學生體驗繪文字在現代文化中的應用。
結合六大領域的課程搭配節慶及季節,利用五感感受來季節的變化,透過身體律動及以環保物品的裝扮將自己變成一個來充滿聖誕節氣氛的行動藝術品。
以《安妮新聞》的「台灣聲音地圖」為主軸,融合國語課、表演藝術課以及視覺藝術課,讓學生透過對文本的理解、仿寫以及視覺作品的創作完成一齣舞蹈表演。
藉由學生自行發現報紙當中有趣的知識,教師也展開更多的資料與之分享、討論,並由學生進行第二層的探索與思考。隨著越多人閱讀完「推測生物學」後,我們將其引導到此次課程的任務 – 未來人的想像。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內容閱讀、假新聞影片介紹及討論,運用線上問卷表單讓同學們閱讀數則報導,根據報紙中所學習到的「WHO、WHERE、WHEN、HOW、WHY、WHAT」6w方法來檢視各新聞的真實性,及自己判讀檢視的方法。
以情緒的自我覺察為主題,先透過閱讀文章內容了解情緒的類型,以及如何正確抒發負面情緒。再透過報紙內的情緒卡去每個人對情緒的解讀以及表達方式不一,最後創作情緒卡,相互分享、欣賞。
由各國不同的元旦、春節以及新年習俗導入,最後以春節意象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
此課程「我的房間設計」是建立在四年級「好玩的房子」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讓學生學會利用房子的紙模具進行捲、折、黏等技法,創作出立體效果。
本期報紙內容包含貓狗基本介紹、貓狗相關藝術創作、十二夜電影及收容所介紹,進而延伸議題如:通用設計、公平、性別刻板印象、性騷擾…等主題內容介紹。
本課程運用四堂美術課的時間,安排了四項任務給學生包括「我的外貌?」「朋友的意義?」「我的性格?」「認識新朋友!」。最後完成「我的性格卡」將作品佈置於各班教室,作為課程延伸,學生能自由的去「認識新朋友!」
透過安妮新聞的環境主題以及安妮法蘭克故事,結合製作仙子麵包(Fairy Bread)的有趣活動,讓學生對兒童權利和環境保護有更多的認識與反思,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