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糊紙紮作玩結構

核心概念
  • 認識民間工藝-糊紙藝術。
  • 認識結構的基本概念與糊紙間的關係。
  • 認識什麼是合宜的結構,如何應用於創作中。
美感知能
  • 能將生活物品進行結構分析。
  • 能以細竹條的特性完成物體的骨架結構。
  • 能以糊紙的骨架概念完成校園生態主題的結構裝置。

課程概說

介紹即將消失的民間工藝-糊紙,讓學生瞭解糊紙的背景、所象徵的意涵與民間信仰及儀式之間的關係。透過糊紙物本身的意涵,瞭解其個別造型、社會功能與使用情境。再透過紙紮的製作流程,如:紮骨架、糊初坯、成形與裝飾等步驟,讓學生從中欣賞糊紙工藝中的結構之美並從糊紙的骨架的實作中探索結構。引導學生以幾何立體形狀來練習,譬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為物體結構的觀察,學習如何解構造型與嘗試再複製。藉由糊紙紮、綁、糊等技巧以及骨架的製作原理說明,以細竹條、束帶、紙張、漿糊等材料,讓學生嘗試生活糊紙小物的體驗練習,學習如何製作迷你版的結構造型。小組方式進行校園生態主題的大型糊紙作品討論,如:校狗、獨角仙、白鷺鷥、五色鳥...等等。結合校慶藝文成果發表活動,進行校園裝置佈展。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觀察糊紙造型的外在與內部結構。
  2. 能觀察幾何立體形狀,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3. 能理解與欣賞糊紙不同造型下合宜的結構支撐。
  •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將生活物品進行結構分析。
  2. 能以細竹條的特性完成物體的骨架結構。
  3. 能以糊紙的骨架概念完成校園生態主題的結構裝置。
  •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認識民間工藝-糊紙藝術。
  2. 認識結構的基本概念與糊紙間的關係。
  3. 認識什麼是合宜的結構,如何應用於創作中。
  •  其他美感目標(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特殊目標,可依需要列舉)
  1. 結合校慶藝文成果發表活動展出。

教師課後省思

雖然教師已有不斷向學生做心理建設,說明為何介紹將消失的民間工藝-糊紙,讓學生瞭解糊紙的背景、所象徵的意涵與民間信仰及儀式之間的關係。但仍有少數同學會擔憂甚至害怕,因此,創作過程中教師將紙紮生活小物單元與西方的袖珍屋(娃娃屋)結合,讓學生能以比較可愛、自在的心情進行創作。

課程規劃
  • 01
    糊紙風雲:認識糊紙工藝的背景、發展與意涵

    以自製 ppt 進行鑑賞並以學習單輔助。(學習單 1)

  • 02
    糊紙視界:欣賞糊紙個別造型、社會功能與使用情境。

    以自製 ppt 與小組討論進行鑑賞課程。

  • 03
    糊紙結構 1(幾何立體形狀): 糊紙造型與骨架原理鑑賞

    介紹糊紙的幾何立體形狀與骨架材料、結構的應用。

  • 04
    糊紙結構 2(幾何立體形狀)

    能學會糊紙中的紮、綁、糊等技巧並完成一個幾何立體形狀的實作。

  • 05
    糊紙紮做 1(生活小物):紙紮生活小物實作

    以細竹條、束帶、紙張、漿糊等材料進行結構製作說明,並加入紙張質感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素材質感與紙紮作品的合宜性。

  • 06
    糊紙紮做 2(生活小物):能運用紮、綁、糊等技巧完 成一件紙紮生活小物

    挑選一個生活物品進行觀察、結構分析與仿作。(學習單 2)

  • 07
    糊紙紮做 3(生活小物):能將生活小物進行外觀美感 裝飾

    藉由各類紙材進行生活物品的質感細部裝飾與作品分享。

  • 08
    糊紙紮做玩結構 1(校園裝置):大型裝置藝術的鑑賞

    以自製 ppt 介紹各類大型裝置的外觀造型與結構以及糊紙製作與燈籠製作的異曲同工之處。

  • 09
    糊紙紮做玩結構 2(校園裝置):校園生態主題之裝置 討論

    小組討論確認校園裝置主題並蒐集相關圖文資料。

  • 10
    糊紙紮做玩結構 3(校園裝置):校園裝置結構草圖繪 製

    能參考圖文資料完成校園裝置的造型與結構草圖、材料選擇與配色。(學習單 3)

  • 11
    糊紙紮做玩結構 4(校園裝置):校園裝置小組分工

    分工完成裝置之骨架結構、外觀糊紙以及造型裝飾。

  • 12
    糊紙紮做玩結構 5(校園裝置):校園裝置佈展

    依各小組裝置主題進行討論,尋找校園適合佈展的位置。

鄧曉如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